為認真貫徹落實江西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九江沿江開放開發的重大決策,江西省工信委組織專門力量赴九江市開展沿江開放開發工業產業布局調研,于日前形成了《關于九江沿江開放開發工業產業布局的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認為,推進九江沿江開放開發的關鍵是要進一步優化工業產業布局,著力在沿江地區構建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工業產業體系,不斷壯大工業經濟實力,以工業經濟的強勢崛起帶動全省經濟科學發展、進位趕超、綠色崛起。
沿江工業產業布局存在五大問題
《報告》指出,盡管沿江地區工業產業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各縣市區對工業產業布局的思考和意見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取性,但站在沿江全區域角度,乃至是全省角度來看,目前沿江區域工業產業布局存在五大問題,必須在下一步沿江產業布局規劃中予以重視和解決。
一是沿江各板塊間產業同質問題突出。其中以船舶制造、紡織服裝、水泥建材、石化化工等產業最為明顯,各縣市區均提出要重點發展,打造相關產業基地,導致區域產業同質化競爭加劇,甚至引發招商引資惡性競爭,嚴重制約了沿江區位優勢的發揮。
二是沿江各板塊工業產業規模總量較小,發展層次較低。除鋼鐵、石化化工產業以外,包括水泥建材、汽車及零部件、紡織服裝、造船、新材料等產業總量不足,產品大多仍然處在中低端,缺少影響和帶動力強的大企業大品牌,產業鏈不完善。
三是港口布局不合理,配套設施有待完善。沿江各區域港口建設不完備,公用碼頭、大型集裝箱碼頭數量少,吞吐量比較小。沿江沒有危險化學品碼頭,企業專用碼頭(泊位)整體利用效率不高。沿江岸線開發利用有限,如彭澤縣岸線長46.6公里,目前僅利用了1.3公里。
四是土地、環境等制約因素進一步加劇。產業發展,項目落地,對建設土地的需求在增加,目前沿江區域土地普遍緊缺,年度計劃用地指標無法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加之沒有預留規劃用地控制指標,已經影響了項目建設。加之污染排放增加,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指標空間有限,資源環境的承載壓力上升。
五是部分產業集中區極易造成重大生態環境影響。部分容易產生嚴重污染的石化、化纖、皮革、水泥建材等產業集中區位于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取水口或鄱陽湖保護控制區內等,極易產生重大生態環境影響。
進一步優化布局
為了把九江沿江岸線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強化沿江地區工業產業的輻射帶動效應,從而更好地發揮其在構筑“龍頭昂起、兩翼齊飛、蘇區振興、綠色崛起”區域發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報告》對沿江開放開發工業產業布局提出了五點建議:
突出臨江產業特點。充分利用長江黃金水道,及環境容量相對較大的優勢,發展大運量、大用能、大用水,以及市場需求大、技術進步空間廣、創造就業能力強的基礎性、主導性和支柱性產業,即重點布局以冶金、汽車、石化、建材、電力能源為主的原材料和能源等基礎工業,以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生物和新醫藥、新材料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以光伏新能源、核電、軌道交通裝備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適度配置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及糧油深加工等現代輕紡產業。
突破現有產業制約。把沿江區域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既要尊重沿江各縣市區的發展基礎和愿望,更要從有利于沿江整體大開發大發展的角度,依據臨江產業特點和現代產業發展趨勢與要求,突破現有產業制約,科學系統地規劃布局沿江工業產業,引導沿江區域工業產業集中集聚,分工協作。同時,遵循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區位和資源優勢得到有效利用的原則,在充分保護長江水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沿長江水勢流向,依各大產業污染和排放程度,以及對水運的需求水平,由西向東逐級逐段規劃布局產業集聚區域,科學合理設置沿江各區域產業形態,規劃好產業空間布局。
體現差異化發展。新一輪產業布局規劃,既要充分依托沿江各區域產業基礎,又要緊跟產業發展趨勢,科學定位和明確各區域產業發展重點和方向,引導區域產業差異化發展。要通過規劃,吸引區域外產業根據區域資源稟賦、地理區位和產業特征,向沿江地區集聚,形成區域發展重點;推動打破區域行政壁壘,積極推進區域內產業資源整合,強化區域間對接融合,引導和鼓勵區域內產業轉移、資本聯合、技術合作、產權交易,鼓勵企業跨區域、跨產業重組兼并,推動沿江各地區產業分工協作、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在沿江地區形成“點式、鏈條、帶狀”,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差異化產業發展格局,引導產業錯位發展。
落實產業發展保障。一是用地保障。優先支持沿江工業產業項目用地,確保項目建設用地。二是環境容量保障。在嚴格執行國家長江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前提下,依據沿江產業特點,在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指標控制方面,給予符合沿江產業布局規劃的產業項目大力支持傾斜。三是政策保障。一方面要切實落實省政府制定出臺的“飛地”政策,合理劃分“飛地”政策中引進、落地、建設、管理等參與各方的責權利,調動各方積極性,鼓勵各參與方積極探索和創新共建共享共贏模式,另一方面,對落戶沿江區域的重大產業項目,給予稅收、財政性資金優先扶持等優惠政策。
做到可持續發展。一是利用沿江地區環境容量優勢與污染排放控制的關系。逐步調整現有不合理產業布局,把部分高排放、重污染產業從上游、內湖區域轉移出來,同時提高準入門檻,嚴格控制產生新的染污源。二是處理好沿江工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在產業選擇和發展的同時,要把生態環境保護特別是水質和大氣污染的防治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三是充分利用岸線資源和科學合理開發的關系。既要著眼當前產業發展需要科學規劃沿江港口布局,又要預留必要的空間,對寶貴的岸線資源實施可持續利用。
來源:中國工業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