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貴州省質監局發布2012 年第一批地方標準制修訂項目計劃,赤水市《赤水市主要經濟竹種經濟造林規程》和《赤水竹菜板》兩個標準列入其中。
赤水是“ 中國竹子之鄉”,當地政府一直圍繞“生態立市、竹業強市、旅游興市”的戰略目標,快速推進林業產業化經營。截至2011 年年底,全市竹林面積達85000 公頃,占全市國土面積47.4%,人均占有竹林面積為全國第一,楠竹蓄積量7200 萬根,其他竹蓄積量260 萬噸。2011 年實現林業綜合收入25 億元,已初步形成了以年產20 萬噸竹漿林紙一體化為主體,以森林生態自然景觀為支撐的竹產業和生態旅游業體系,并為全市構筑起了綠色生態屏障。
縱觀赤水市的竹產業發展,其中一條主線貫穿始終,那就是標準化。該市竹業標準化工作起步甚早,還在10 年前,赤水市質監局就圍繞當地政府“竹業強市”這一思路,著手竹產業標準化工作。在當地黨委、政府推動下,2003 年,赤水市竹資源綜合利用項目成為第4 批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在標準化項目實施的3 年里,赤水市地方財政及企業共投入6000 多萬元用于竹農培訓、優良竹種培育、低產林改造等,大投入獲得了大產出,僅竹工業產值便增加了3.92 億元。同時,赤水市質監局通過示范項目的實施,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竹資源利用標準體系,分為農業、工業、竹旅游3 個部分,并帶動了整個產業的迅速發展。在農業方面,由質監部門組織協調全市竹產業技術骨干,總結了當地多年來培育竹林的先進經驗,用以指導全市竹產業的栽培和生產,大幅提升了原材料的質量;竹工業加工以開展質量興企、實施名牌戰略為主,優質原材料支撐了工業品的質量,竹工業的發展強勁地拉動了竹林業的發展,互動作用非常明顯,相得益彰;竹旅游更是成為后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 丹霞地貌”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部分。2007年,赤水市還被國家旅游局授予“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稱號。
標準化示范項目的實施,為赤水市的竹產業延長產業鏈、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逐步由粗放產品向精細產品、由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方向發展,有效實現產業的滾動發展和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目前已形成建材、造紙、工藝品、生活用品、竹筍5 大系列共250 多個品種,全市竹材加工利用率95%以上。赤水新宇竹業有限公司研發的產品中,有20多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獲國家專利,竹產品除銷往國內20 多個省、區、市外,部分產品還出口日本、韓國、加拿大等17 個國家和地區。赤水的竹筍加工利用率也達到了60%。貴州紅赤水生態食品開發有限公司竹筍加工能力已達3 萬噸,開發的系列產品暢銷國內市場。
2011 年,全市已注冊成立竹產業專業合作社14 家,全市有1 萬多人從事竹產品營銷,竹農60%的收入來自于竹業。按照當地政府計劃,到2015 年,全市竹林面積再增加2000 公頃,雜竹產量到80 萬噸,毛竹600 萬根,培育產值過億元的竹業循環經濟工業企業5 家,竹加工工業產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例70%以上,實現竹產品年貿易額達50 億元,把赤水建設成為西南最大的竹產品交易中心。(李敬 本報記者歐陽維民)
來源:中國質量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