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藏高原打造新能源新材料集聚基地


    時間:2012-08-15





      2001年4月,在西寧偏東的城鄉接合部,青藏高原首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悄然落地。從最初手忙腳亂的被動招商到今天的大項目主動接洽;從最初毫無經驗搞基礎建設到今天的輕車熟路為項目做足配套;從最初來者不拒粗規劃到今天的精挑細選慎開工。東川工業園區在短短十年之間,走出了一條逐漸清晰的科學發展、系統規劃、思路清晰、精致布局的新興產業發展之路,園區正在不斷的自我完善中向青藏高原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核心基地邁進——


      基礎建設,高歌猛進唱大戲


      工業銷售收入超過百億元;基礎設施配套和服務體系日趨完善,園區載體功能明顯提升;主導產業和產業集群初步形成,發展質量和速度進一步提高。2006年,省政府對西寧地區各工業園區整合后,東川工業園區開始邁上了跨越式發展的歷程。


      截至“十一五”末,園區累計引進各類企業515家,其中工業企業120家,建成投產企業91家,產值超億元企業20家,高新技術企業12家。累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5億元。初步形成了以硅材料光伏產業、新材料產業為主的兩大主導產業,目前已引進和落實了多晶硅、多晶澆鑄、單晶硅、切片、太陽能電池、太陽能光伏組件以及太陽能玻璃、石英坩堝以及電解銅箔、電子鋁箔、腐蝕箔、化成箔、工業特種鋁合金型材、建筑型材、汽車輪轂、鎂合金、鈦錠、銅棒、LED發光材料、六氟化硫、特種鋼等一批項目,產業聚集和幅射帶動能力明顯增強。


      作為新能源支柱的硅材料光伏產業,園區已初步形成了從多晶硅—單晶硅—多晶硅錠、硅片—晶體硅太陽能電池—電池組件—應用產品開發生產以及光伏玻璃、石英坩堝等相關配套項目的完整產業鏈。 “十一五”末,園區多晶硅生產能力達到年產3200噸,單晶硅、多晶澆鑄達到年產1000噸,切片達到年產1700萬片,光伏組件達到年產50兆瓦,實現工業銷售收入30億元,占園區工業銷售收入的27 %。


      依托我省豐富的有色金屬礦產資源優勢,鋁、銅、鎂、鈦等有色金屬新材料產業延伸鏈已初步形成,園區鋁加工能力達到年產15萬噸,銅年產量達到4萬噸,高檔電解銅箔生產能力達年年產1.5萬噸,化成箔達到年產600萬平方米。 “十一五”末,新材料及電子信息基礎材料產業實現銷售收入64億元,占園區工業銷售收入的58 %。


      招商引資,鳳翔千里棲梧桐


      招大商、選優商,“亞洲硅業”、“中科英華”等一批國內知名企業的進入,為園區形成光伏產業的聚集地提供了可能,也正是從這個時侯起,園區管委會著手為園區謀劃新能源基地做起了文章。


      在“十一五”末,東川工業園區引進工業企業130家的基礎上,一批新材料產業集群逐漸成型:青海電子材料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青海金陽光電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青海聚能鈦業有限公司、青海三工鎂業有限公司、青海瑞合鋁箔有限公司、凱普松電子科技青海有限公司、青海思維銅業有限公司、青海國鑫鋁業有限公司等,產品向全產業鏈挺進:冶煉銅-銅箔-覆銅板-線路板-印刷電路板。


      光伏產業從起始端的單晶硅、多晶硅到終端的切片、太陽能電池,再到終端的太陽能組件等,涵蓋硅材料的上游、中游、下游的幾乎所有產品。亞洲硅業青海有限公司、青海黃河上游水電有限責任公司新能源分公司、青海華硅能源有限公司、陽光能源青海有限公司、青海聚陽能硅業股份有限公司、青海鑫諾光電科技有限公司、青海聚能電力有限公司、青海聚龍新能源有限公司、中電投西安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西寧分公司等,其中大部分企業產值和銷售收入均過億元,為園區打造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基地發揮了強大的引領作用。


      園區發展思路的主線串起來了,項目的帶動效應逐漸顯現。園區從最初的四處招商引資,逐漸變成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方面尋求發展的項目主動找上門,再到這些產業的上、下游項目依附主導產業找項目等可持續發展的模式上行進。一批新技術、新工藝、新管理的項目被精挑細選進入園區,為園區的后續發展持續注入“動力”。


      記者在園區采訪陽光能源青海有限公司及青海電子材料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時,他們說起企業從千里迢迢的南方、東北等地來到青海扎根落戶,都有不約而同地感受:除了最初青海豐富礦產資源、優惠的電價優勢外,園區全方位、細化、跟蹤服務讓他們對青海有了更深的認知;主管工業的省領導隔三差五就會來到園區,現場辦公協調解決企業遇到的各種問題;這兩年,國際市場遭遇歐債危機等一系列經濟危機的考驗,省上及園區及時召集企業共商應對之策,幫助企業出謀劃策,在保證不停產的情況下合理生產,將危機給企業帶來的損失降到最小。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