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軍工、汽摩產業、鋁業材料、輕重化工、能源保障、船舶工業、通訊服務、科技研發……在重慶浩瀚的產業海洋中,閃現著眾多中央在渝企業的身影。經過多年的發展,這一艘艘“巨輪”不斷發展壯大,成為推動重慶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今年以來,央企在渝投資的節奏和速度明顯加快,眾多中央在渝企業高層直言,重慶是西部的中心城市,區位優勢明顯,工業基礎雄厚,發展前景廣闊,希望進一步深化與重慶的戰略合作。
神華入渝 5000工人奮戰一線
最近幾天,身處萬州的陜西人賀宇忙得團團轉。今年40歲的賀宇,在三個月前接到任命,動身趕赴萬州,出任神華神東電力萬州港電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負責組織指揮神華集團在萬州投資的港電一體化項目。
就在7月28日,神華集團萬州港電一體化項目在萬州區新田鎮開工奠基。該項目由神華神東電力有限責任公司作為投資主體,規劃建設6×100萬千瓦發電及千萬噸級儲煤基地和中轉碼頭,項目總投資約240億元。其中,一期發電項目總投資約80億元。
作為中央直管國有重要骨干企業,神華集團是以煤為基礎,集電力、鐵路、港口、航運、煤制油與煤化工為一體,產運銷一條龍經營的特大型能源企業,是我國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的煤炭企業和世界上最大的煤炭企業。
神華在萬州的項目,是我市“十二五”重要能源保障項目,也是我國西南地區首個百萬千瓦級火力發電工程,建成后,可保障重慶能源需求、促進地方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賀宇說,為做好萬州項目,神華方面專門組建了神東電力萬州港電有限責任公司。目前,該公司共有30多名工作人員,大家每天的工作安排得很滿。他說,預計在今年12月底,其萬州基地就可完成“五通一平”。預計到建設最高峰時,將有5000多名工人奮戰在一線。
央企行動 巨頭青睞重慶魅力
神華入渝,只是眾多央企施展重慶攻略的一個案例。
放眼全球,始于2008年的華爾街金融危機的根本性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歐洲一些國家又紛紛出現了主權債務問題。美債歐債危機的發酵導致我國外需市場萎縮,全國工業經濟呈現增速明顯放緩的跡象。然而,重慶卻是另一番別樣景象——不僅經濟逆勢上揚、穩中有進,還有眾多央企開始深耕重慶市場,紛紛加大了投資重慶的力度。
今年5月16日,重慶市與中央企業合作項目簽約儀式在渝舉行,30多家央企與我市簽署合作項目72項,成為央企在渝加大投資的一個縮影。
這72個項目,分為保障性項目、投資合作、金融合作三大類。涉及中石油集團、中石化集團、大唐集團、華能集團、國家電網公司、中國電力投資集團、神華集團、中國兵器裝備集團、中國船舶重工集團、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中國電信集團、太平洋保險集團、建設銀行等諸多巨頭。
“重慶投資環境好,頗具競爭力,目前重慶正著手爭取設立整車進出口岸,這對企業來說是利好。”兵裝集團副總經理徐留平公開表示,兵裝集團旗下公司近期將加大在重慶的投資,主要涉及汽車、摩托車等領域。
中石油總經理周吉平則透露,“十二五”期間,中石油將加大投資重慶的力度。2015年,重慶地區天然氣產量在今年基礎上翻番,達到120億立方米,實現縣縣通氣;供應成品油將增長到50萬噸。
國家電網、華夏銀行等中央企業高層也紛紛表示,重慶是西部的中心城市,區位優勢明顯,工業基礎雄厚,發展前景廣闊,希望進一步深化與重慶的戰略合作,共創互利共贏的美好未來。
事實證明,央企正把握重慶新的發展機遇,與重慶開展深層次、高水平的合作,以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合作共贏 奠定重慶產業根基
央企在渝投資發展,不僅帶來了項目和資金,同時也帶來了技術、管理、人才等新理念,為我市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推動了重慶諸多支柱產業的發展和壯大,奠定了重慶的產業根基。據統計,去年,中央和外地在渝大型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30%,實現利潤總額占29%,上交稅金占全市稅收的17%。
來自相關部門的消息稱,不少中央在渝企業已成為支撐重慶工業經濟發展的“脊梁”。根據此前發布的2012年重慶市100戶重點增長工業企業名單,入圍的企業中就不乏中央在渝企業。例如,作為重點增長工業企業“冠軍”的長安汽車(集團)公司,預計今年年產值可達1008億元,同比增長14%。
除了長安汽車,在重慶的汽摩行業,還云集了一大片實力雄厚的中央在渝企業。例如,兵裝集團在渝成員單位達到15戶,包括長安、嘉陵、建設等。正因為有了強有力的企業支撐,有“中國汽車名城”、“摩托車之都”之稱的重慶,在發展汽摩產業時,顯得信心滿滿。
在裝備制造行業方面,西南鋁成為核心,推動重慶打造“鋁加工之都”;集船、機、儀、電、基礎件生產于一體的重慶船舶工業公司,擁有西南地區規模最大、最先進的現代化船臺,是長江上游地區最大的造船企業和“重慶市船舶出口基地”;在天然氣化工行業,以中國石化集團四川維尼綸廠為代表,支撐重慶建成了“天然氣石油化工基地”。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