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 月,在2011 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中,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山西陽城縣的陽城蠶繭品牌價值達到9.87 億元,這標志著陽城蠶繭已真正成為全國知名品牌。這也是陽城縣在蠶繭產業發展上立足特色、打造特色、做強特色取得的又一豐碩成果。
近年來,陽城縣委、縣政府發揮優勢,立足特色,提出建設“1 萬公頃優質蠶桑基地”目標,通過政府引導、科技引領、龍頭帶動、服務促動,蠶桑產業迅速發展。全縣現有桑園面積5800 公頃,年養蠶7.1 萬張,去年產繭355 萬公斤,蠶繭收入1.3 億元。目前,全縣建成寺頭鄉1 個600 余公頃桑園鄉鎮,次營、芹池、東冶3 個300 公頃以上桑園鄉鎮,董家嶺、張家莊兩個130公頃以上桑園村,全縣467 個行政村有344 個村養蠶,其中年產繭5000 公斤以上的村達180 個。
為把蠶繭產業真正打造成富民產業,陽城縣委、縣政府出臺了多項優惠扶持政策,加大對蠶桑產業的綜合直補,從2003年的100 萬元增加到2012 年的1400 多萬元。各鄉鎮、村也紛紛圍繞蠶桑做文章,加大扶持力度,以打造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示范基地縣為目標,在桑、蠶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上下工夫,在先進實用的養蠶技術革新上下工夫,在科技示范園區建設上下工夫,以規模化、特色化、集約化科技示范園區建設為重點,培養樹立一批現代蠶桑科技示范園區。縣蠶桑服務中心加強技術服務和蠶用物資供應網絡,做到鄉鄉都有服務站,村村都有技術員,為蠶桑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技術和人才保障。在龍頭企業發展上,近年來陽城縣先后組建了仙桐絲業、華燕制絲和佳美繭絲3 家繭絲加工企業,堅持走“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之路,完善了蠶桑產業貿工農、產供銷一體化經營機制。目前,這3家蠶絲加工廠年可吞吐鮮繭3000 多噸,年生產白廠絲500 多噸,實現繭絲加工產值1.7 億元。
為延伸蠶桑產業鏈,各鄉鎮因地制宜開展多種經營,大力推廣桑禽、桑菜、桑薯、桑菌套種套養和集育苗、養蠶、桑果繭絲深加工為一體的立體循環經濟發展新模式,努力提高桑園單位面積產值,促進農民增收。西河鄉陜莊村吉粉愛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典型代表,她在5 公頃綠桑蠶桑養殖基地內,建有固定大棚11 棟,年養蠶60 多張,收入10 萬多元。此外,為解決桑葉剩余浪費、桑園耕作管理誤工費時等問題,她大膽引進美國七彩山雞、馬立克4.5 公斤大公雞和海蘭公雞上萬只,在桑園地內放養,不僅解決了治蟲除草的用工問題,而且解決了桑園偏施化肥造成土壤養分單一的問題,全年綜合收入達到40 多萬元。
“特色就是競爭力,發展特色產業要以規模化、市場化為重點,創新組織方式,調動各方力量,培育龍頭企業,有效開發資源,真正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產品優勢、市場優勢和經濟優勢。”這是陽城縣委、縣政府對蠶桑產業發展提出的科學思路。圍繞這一思路,陽城縣正瞄準全省“一縣一業”蠶桑示范基地縣建設目標,提出了“ 十二五”蠶桑“15·30”發展目標,即到2015 年,全縣建成優質豐產桑園1 萬公頃,年養蠶30 萬張,生產優質蠶繭1500 萬公斤;蠶農綜合收入7.4 億元,蠶桑綜合產值突破20 億元。今年,該縣又出臺了加快蠶桑產業發展的決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縣財政注入1 億元蠶桑發展基金,并成立由縣長任組長的蠶桑產業發展領導組,形成了政府牽頭、部門協作、齊抓共管的產業發展格局。通過整合現有繭絲收購加工和生產企業,成立了陽城縣繭絲集團公司,對陽城蠶桑生產統一管理,統一收烘,統一價格,統一質量,統一調撥,進一步規范蠶繭經營市場,力爭盡快把陽城打造成全國優質繭絲綢生產基地及北方繭絲綢加工交易中心。(張紅勝)
來源:中國質量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