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蚌埠高新創業服務中心被評為國家級創業服務中心,成為皖北地區惟一的國家級孵化器;2010年,蚌埠高新區成功晉升為國家高新區,成為皖北地區首個國家高新區;2011年,蚌埠高新區管委會被中央文明委授予第三批“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蚌埠高新區近3年已連續獲得了3個“國家級”稱號。
回首蚌埠高新區的發展歷程,園區突出在創新上做文章,在特色上下功夫,在“創新”和“特色”兩個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目前,蚌埠高新區已成為科技部、商務部命名的國家科技興貿出口創新基地;擁有國家汽車零部件出口基地、國家級濾清器產業基地、省級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示范基地、國內最大的濾清器生產基地、亞洲最大的ITO導電膜玻璃生產基地、國內最大的汽車空調電磁離合器生產基地以及國內最大的玻璃成套設備生產基地。特別是園區以汽車起重機、改裝車、消防車、大型精整設備制造、大型建材成套設備、大中型環保裝備、養殖孵化設備、數控機床、壓縮機、離心機等產品為主導的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在全國具有相當的影響力。今年,蚌埠高新區又根據園區產業基礎,提出了首位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思路。
隨著開發規模的不斷擴大,蚌埠高新區的綜合實力也不斷增強。面對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和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加快,園區正加快“二次創業”步伐,積極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奮力打造創新型特色園區,努力把蚌埠高新區建設成合蕪蚌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核心區、京滬高新產業帶的創新基地、皖北產業結構升級的示范基地、支撐蚌埠經濟振興的先導基地。
開發規模不斷擴大 招商引資成效顯著
熟悉高新區發展歷史的人都知道,大多數高新區都是在城市郊區的荒地上起步。蚌埠高新區也是在荒蕪之地上崛起的一座現代化的工業新城。
從1994年批準設立開始,蚌埠高新區就不斷擴大開發面積。園區獲批籌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園區后,其總體規劃面積就從2008年的26.12平方公里增加到60.74平方公里。目前,園區向南已陸續跨過柳工大道、高新路、姜橋路、中環線延伸至汽車城,開發面積已由2008年的14平方公里擴大到26平方公里。
而隨著姜橋路、大慶路、長青南路、長征南路等道路的建設、延伸,蚌埠高新區已形成“十一縱十橫”的道路交通網絡,道路總通車里程由2008年的38公里增加到目前的60公里,建成區基本實現“七通一平”。
隨著開發面積的不斷擴大,蚌埠高新區的投資環境也日趨優越。目前,大慶路、長征南路等縱向道路和姜橋路、汽車城道路等橫向道路已建成通車,園區框架不斷拉開,承載能力持續增強;綠地世紀城、君臨天下、山香農民還原房、黃山大道保障房、小黃山學校等基礎配套穩步推進,為園區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配套;席家溝、八里溝環境整治即將完工,姜橋路景觀大道、梅園正加緊建設,園區環境品味不斷提升;以基金、風投、創投、擔保等為支撐的金融服務體系日益完善,融資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目前,各金融機構累計為企業融資達6.1億元,有力地促進了企業發展。同時,園區也是安徽省投資環境十佳開發區。
硬環境和軟環境的不斷優化,使蚌埠高新區的知名度逐步提高,在此基礎上,園區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各路優秀企業紛紛入駐。
2009年以來,蚌埠高新區圍繞生物質、碳纖維與玻璃新材料、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四大主導產業,突出龍頭帶動,狠抓招商引資,不斷加快產業集聚,引進了蚌埠國際汽車城、廣東德豪潤達LED產業基地、中電41所依愛電子產業園、煙臺華新高檔酒類包裝、中集安瑞科大型壓縮機生產基地、中煙煙草薄片、上海綠新等40多個億元以上工業項目和上海綠地集團、萬福君臨天下等大型房地產開發項目,其中10億元以上龍頭項目15個。
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特色產業卓有成效
近年來,蚌埠高新區各項經濟指標快速增長,呈現出各類生產要素加速聚集、經濟跨越式發展的良好態勢。2011年,蚌埠高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27.6億元,同比增長22.41%;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77.8億元,同比增長22.68%;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7.7億元,同比增長23.62%;實現財政收入10.1億元,同比增長28.05%;實現到位資金86億元,同比增長60.1%,其中外資1.15億美元;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3.83億美元。
這一發展趨勢得益于蚌埠高新區緊緊圍繞自身優勢產業,由依靠土地資源、勞動力資源、優惠政策驅動發展的路子,轉變為打造優良投資發展環境,建生態新城區牽動經濟發展的新路子;樹立“新城先行、率先發展”的理念,將產業基地與工業新城同建,以生態工業新城建設帶動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加快工業新城建設步伐。目前園區已初步形成生物質、碳纖維與玻璃新材料、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四大主導產業。
在生物質產業方面,蚌埠高新區已呈現引領全國的態勢。園區企業豐原集團自主研發的生物發酵技術和分離提取技術,在利用秸稈生產燃料乙醇、玉米芯生產木糖醇聯產檸檬酸的關鍵技術(被列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上實現重大突破。園區依托豐原集團以及皖北地區突出的農產品資源優勢,目前已發展成為我國生物質產業的標桿性基地。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