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新港大躍進,千億投資打造內河第一港


    時間:2012-08-01





      從漢口龍王廟沿著長江一路往下,兩邊港口岸線正迎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

      按照規劃,到2015年為止,這塊腹地面積達9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將被投入超千億元的資本,用于建設號稱全國第一大內河港口武漢新港,而其另一個新名字則是長江中游航運中心。

      對比4年前年均吞吐量不超過5000萬噸,整合武漢、鄂州、黃岡、咸寧四市部分港口而來的武漢新港,已經在業績上發力。

      7月10日,武漢新港管委會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6月,武漢新港港口貨物、集裝箱吞吐量分別達到5866.73萬噸、37.05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8.58%、2.69%。對比眾多內河港口不斷下滑的業績,武漢新港正在顯示出整合后的實力。

      以其“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的倍增計劃為例,屆時,其港口貨物吞吐能力和集裝箱吞吐量分別將達到2億噸、260萬標箱。

      “以目前的基數來看,要達到這一目標需要克服諸多困難。” 上海海事大學城市現代物流規劃研究所所長徐劍華指出,行業內港口的利用率達到70%-80%才能讓投資者收益達到盈虧平衡點,武漢新港要完成這一目標,意味著未來5年內吞吐量的增速要達到20%以上。不過,按照港口運行規律,要達到這一增速并不容易。

      四市“抱團”

      在內河港口的歷史中,整合前的武漢港屬于默默無聞之輩。“以往的年均吞吐能力不足5000萬噸,且相鄰的楊泗港和陽邏港還經常"打架"。”武漢一港口研究專家回憶,而那時,武漢港的需求量也并不大,在內河港口中,屬于三四線的港口。

      局面在2008年改變。彼時,配合湖北實施中部崛起戰略,推動武漢城市圈 “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湖北省提出將武漢、黃岡、鄂州和咸寧的部分港口進行整合,港口岸線延長到600公里左右,港區27個,港區及腹地面積達9300平方公里。

      與其他港口吞吐量的合并不同的是,武漢新港按照整體規劃、統一建設和管理的企業式方式運作。

      “這種思路在全國范圍內是領先的。”上述專家指出,這種真正意義上的港口一體化體制,可以將以往分散的資源進行整合,形成一定的規模優勢。

      中投顧問交通行業研究員蔡建明也指出,整合后武漢新港在規模,航運能力和吞吐量,及發展潛力方面都將有極大的提升。

      事實也是如此。整合后的武漢港,將以往的競爭對手岳陽港、九江港拋在了身后。武漢新港方面提供的資料顯示:2010年,武漢新港貨物吞吐量突破1億噸,同比增長19.3%,在長江中上游率先邁入“億噸大港”行列;集裝箱吞吐量65萬標箱,同比增長15.1%。而上述兩港仍然在吞吐量約為數千萬噸的規模下徘徊。

      千億投資

      正是在上述業績和相關政策的鼓舞下,武漢新港迎來了史上最大規模的投資時期。

      2010年,完成投資76億元,同比增長86.4%。此后到2015年年底,這塊“土地”還將吸納各類投資超過千億元。新港口業務范圍,開始向集裝箱運輸基地、船舶制造基地、綜合航運服務基地、航運科技與教育基地、物流及貿易基地和航運信息服務基地等現代港口的標準升級。

      集裝箱方面將是這一計劃實施的關鍵。根據規劃,2015年底,武漢新港集裝箱吞吐能力將達到260萬標箱。“也就是說,5年時間,其集裝箱最高吞吐量要增長5倍之多。”徐劍華指出,按照行業規律,年均超過20%的增速已經是各港口能做到的極致,武漢新港能否達到這種規模,很難說。

      而武漢新港管委會內部人士也坦言,目前四個城市港口資源中,集裝箱業務主要集中在武漢的陽邏港和楊泗港。武漢新港已經開始通過短途利用小船運輸到兩港和“江海直達”等方式培育這塊市場。

      “以前武漢新港的大船都要在下游的九江、安慶等市停靠后再運往上海。” 上述人士解釋。如今,不管集裝箱裝滿與否,都不能停靠,直接到達目的地,這塊市場的損失,則由政府補貼來消化。

      武漢新港的“底氣”還來自腹地范圍內汽車、電子信息、戰略性新興產業、食品加工及文化旅游等9個湖北省重點支撐的重點產業。

      “目前,中部大開發和武漢"1+8"城市圈的發展,將給武漢新港帶來十分龐大的業務量。”在上述專家眼中看來,長江沿線大型企業原材料運輸80%都依靠水運,特別是武鋼、富士康等對物流依賴強的大型企業,這種需求能提升武漢新港業務量。但如今航運業整體低迷,且經濟形勢不景氣,增速能否達到預期不好判斷,“其要成為一個盈利性港口的周期會比較長”。

      航道的“阻撓”

      面對業務的迅猛擴張,武漢新港還將要克服航道不足、限高等困難。

      武漢新港包括長江和漢江兩個區段,長江區段起于赤壁,止于鄂州。根據長江航道條件,武漢至重慶為二級航道,可常年通航由1500噸級駁船組成的6000噸級船隊,洪水期可通航3000噸級海船,武漢以下至安慶河段常年通航由2000噸級駁船組成的3萬噸級船隊,洪水期可通航5000噸級海船。整個航道的分界為武漢長江大橋。規劃區內航道條件良好。漢江區段自龍王廟至新溝,位于武漢市境內,可通行1000噸級船舶以及由1000噸級駁船組成的船隊。

      “這意味著大船的通行率不高。”上述專家指出,武漢新港需要在航道上進行突破。

      不過,這一困難已經在克服中。據了解,新港武漢段將對航道進行升級改造,長江大橋以下航道武漢段整治和疏浚航道水深力爭達到6米,新建漢江舵落口至南岸嘴航道整治工程,使這段19公里的航道由三級提升為二級,即提升至可常年通行2000噸級船舶。

      “但長江上的三座大橋特別是南京大橋的限高,仍將對我們的未來的發展帶來很大的影響。”武漢新港內部人士指出,這將極大限制大船的通過率,影響到武漢新港未來的發展。

      而針對業內質疑的港口建設過剩的說法,蔡建明認為,目前,國內港口發展主要集中在海港建設方面,對于內河建設總的來說還處于比較初步的階段,武漢新港擁有兩江交匯的優勢地理位置,形成中部優勢,有利于加強我國內河的運輸能力。

    來源:21世紀網-《21世紀經濟報道》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