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務院再促中部崛起,七大戰略著眼激發內需


    作者:周芳    時間:2012-07-30





    [ 各省行政分割現象較為突出,資源整合和區際協調的任務繁重。難點是消除行政壁壘和地方保護主義,引導人口和產業合理集聚轉移 ]

      中部六省在崛起軌道上再次加速。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昨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關于大力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若干意見》下稱《若干意見》。

      會議確定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七項主要內容,與200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相比,已經有所改變。

      新增內容包括:因地制宜推廣分布式新能源發電;加快長江、淮河干流及重要支流高等級航道和重點內河港口建設;推動晉中南、皖北、贛南、湘南地區開發開放;探索建立沿長江大通關模式,支持具備條件的地方設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等。

      打破紙上談兵

      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六省總面積197萬平方公里,占全國面積的20%;人口3.61億,占全國總人口的28.1%,是我國重要的能源、材料工業基地和農產品生產基地。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可云教授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十一五”期間,中部六省GDP占全國比重從2005年的18.78%增至2009年的19.32%,GDP增速超過全國平均水平1個百分點。

      到2011年,中部板塊經濟增速明顯快于東部和西部,對全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20%,六省全部躋身“萬億俱樂部”,中部整體崛起已成大勢。今年上半年,中部六省GDP增速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根據《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2008年中部地區城鎮化水平僅為40.3%,到2015年,城市化水平要提高到48%。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魏后凱認為,中部地區已進入城鎮化加速擴張期。

      不過,魏后凱認為,目前中部崛起政策還只停留在紙面上,有含金量的可操作空間比較少,中部六省各自出臺了區域內的城市群發展規劃,但各城市群之間沒有遵循“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的原則,甚至存在省域政策的泛化問題,以及缺乏法律地位和長效機制。

      武漢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吳傳清對湖北、河南兩省的產業集群比較研究亦發現,河南注重基礎設施、投融資平臺建設、招商引資與環境保護,而湖北則更加注重產業鏈延伸、品牌建設、集群創新與公共服務平臺構建。但兩省對產業集群政策的動態性方面仍各有欠缺,湖北并沒有對不同生命周期的產業集群進行政策調整,而河南也缺乏長遠的發展規劃,多為短期指導意見。

      產業整合關系成敗

      多位專家官員表示,要實現中部崛起,核心是在全國范圍內比較增速的崛起。而如何在不抹殺中部六省各自比較優勢的前提下,推進各城市圈之間的一體化進程,避免惡性競爭成為關鍵。

      目前,中部六省尤其是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正在謀求基礎設施一體化、產業一體化、市場一體化、文化旅游一體化和生態保護一體化,打造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

      其中,交通、旅游兩大領域的一體化建設,上述三省有關部門已先行達成了合作意愿。未來幾年,隨著高鐵的通車,武漢、長沙和南昌3個中心城市之間將形成一個“1小時城市圈”。湖北省旅游局局長張達華告訴本報記者,因為旅游業的民間合作早已進行,政府推動起來就更為簡單。

      相比之下,產業一體化和市場一體化建設則將面臨更多層面的各種壁壘。

      魏后凱在中部部分省市調研發現,各省行政分割現象較為突出,資源整合和區際協調的任務繁重。促進中部崛起,培育新的經濟增長帶,產業支撐是關鍵,難點是消除行政壁壘和地方保護主義,引導人口和產業合理集聚轉移。

      對此,國家發改委地區司司長范恒山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強調,中部六省省情不同,存在競爭可以理解,但合作才是發展的基礎與前提,相關城市集群建設的成敗關鍵在于省際之間能否加強統籌,“一方面要能促進國家的整體發展戰略,另一方面要彰顯區域經濟的比較優勢。”范恒山說。(周芳)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