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鏈發展不平衡,河南紡織受制前“大”后“小”


    時間:2012-07-26





      本報訊 據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6月底發布的最新調查報告顯示,2011年,河南省規模以上紡織企業虧損數為43戶,比上年增長79.2%;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虧損企業6戶。2011年,被調查的11家企業中,4家企業虧損,7家企業贏利,其中有4家企業贏利額減少。


      從2011年2月開始,作為原材料棉花的價格雖然在振蕩中不斷下跌,但河南省四大傳統優勢產業之一的紡織業部分企業卻仍步履維艱。“前期棉價大漲時,企業因擔心原料供應短缺而大量搶購棉花,占用了企業大量的資金。現在高庫存碰上價格暴跌、需求不振。”從事多年紡織業采購的小馬告訴記者,面對棉價下跌,他們廠不敢輕易收購,保持觀望狀態。“棉價跌了貌似對紡織企業利好,其實不然。紡織業生產成本持續上漲,導致企業效益增長緩慢,部分企業甚至虧損和停產,經營難度和風險進一步加大。”一位業內人士說。


      可以說,河南省紡織業正面臨發展瓶頸。就產業而言,河南省紡織產業鏈發展不平衡,前“大”后“小”。河南省紗和布的產量位居全國前列,大部分企業集中在產業鏈的上中游,生產初級和中間產品,產品附加值低,同質化競爭激烈,并且紡織企業受原材料棉花價格波動影響大。但知名品牌服裝等紡織終端產品相對較少,產業體系不完整,形不成綜合優勢。同時,河南省多數紡織企業規模偏小,集中度低,集聚效果不明顯,缺乏規模效益。加上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普遍存在,無法招來高級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企業生產工藝、技術、裝備水平落后,科研投入不足和創新能力不強,導致產品檔次不高,產品結構過于單一,新產品開發相對滯后,難以適應國際市場短周期、小批量、多品種的變化要求,品牌效應和帶動能力不強。


      針對如何提升紡織業競爭力的問題,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教授馬明華認為,在當前嚴峻的經濟形勢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求解河南省紡織業突破。馬明華認為,河南省眾多的人口是紡織品和服裝龐大潛在的消費市場,政府應刺激消費拉動內需,加緊推進紡織產業結構調整,以終端產品帶動整體優勢提升,改造棉紡織和化纖等傳統產業,做強前端產品;對企業結構調整、技術改造和節能減排項目給予資金支持和獎勵,落實紡織產品出口退稅等國家有關財稅優惠政策;扶持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專項資金供給問題,加快金融改革步伐,支持發展服務中小企業的專項性、區域性小型金融機構,擴大企業融資渠道。


      就紡織企業而言,鑒于人工、能源等成本呈現剛性、持續上漲態勢,面對棉花價格波動,馬明華認為企業可以通過調整產品結構,走多元化和差異化道路,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來降低棉價波動的影響。同時,他建議紡織企業要加大科研投入和品牌建設,運用棉花期貨套期保值功能,防范經營風險。(譚勇 李慧)

    來源:中國紡織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