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在應對金融危機、深化與央企合作背景下,安慶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應運而生。2009年1月9日,安徽省政府與中國石化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一致同意實施安慶石化油品質量升級改擴建項目,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把安慶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石油化工產業基地。
2010年1月18日,作為國家石化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重點工程,國家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獲得批復后的第一個重大項目———安慶石化800萬噸煉化一體化項目正式開工建設。筆者日前走進這個安徽省規模最大的石油化工工程現場,感受項目帶來的綜合效應。
投資效應巨大
上午11時,氣溫突破30攝氏度。占地近1000畝的安慶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現場,工人們揮汗如雨地忙碌著。在年產200萬噸重油加氫裝置建設工地現場,質量控制部副部長李健一邊忙著記錄工程進度,一邊告訴筆者:“整個裝置目前已進入鋼結構全面施工以及設備開始安裝階段,明年年初進入投料試車階段。”
截至目前,項目工程進展順利,已累計安全施工近750天,計劃年底建設完畢。項目施工部部長程錦昌說,為了早日交付工程,項目的建設者們全部采取“白加黑”不同班組倒班的工作模式。
“800萬噸煉化一體化工程總投資約90億元,可直接拉動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安慶石化副總經理李繼炳說,“項目投產后,公司規模、效益和利稅都將實現或接近翻番,相當于再造一個安慶石化。”
一系列預期數據描繪著項目建成后的前景:煉油能力從目前的500萬噸擴大到800萬噸,實際上具備了達到1000萬噸的能力;銷售收入可從去年317億元提高到600億元左右;安慶石化汽柴油總產量每年將增加270萬噸,可大大緩解區域市場成品油供需矛盾;石油焦、燃料油等低附加值產品產量大幅下降……
如何使安慶石化實現新發展,一直是安徽省和中石化關注的問題。“煉化一體化項目不僅可全面提升中國石化在長三角地區石油石化集群中的整體競爭優勢,而且將加強和推動中國石化、安慶石化與省市地方的全方位合作,實現社會、經濟效益雙贏。”李繼炳說。
延伸產業鏈條
圍繞煉化一體化項目建設,安慶市已開辟了一個用地集約化、工業集群化、產業相互配套的化學工業區,作為承接產業轉移的起步區。目前工業區基礎設施建設已投入40億元,形成了10平方公里的開發區域。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先后簽約入園,總投資額已超過100億元。
安慶化學工業區目標是以新材料和精細化工為主攻方向,打造全國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力爭在2020年實現千億產值和百億利稅的目標。目前,依照銜接與安慶石化上下游產品產業鏈的循環關系,該工業區已編制了6條產業鏈發展相關產業,即輕烴產業鏈、高分子產業鏈、氰化工產業鏈、合成氣產業鏈、生物工程和醫藥產業鏈、精細化工產業鏈。目前,工業區部分企業的產品產量及市場份額已位居世界前列。“煉化一體化項目可提供豐富的化工原料,強力支撐安慶化學工業區的建設,并進一步帶動整個安徽化學工業的發展。”李繼炳表示,在化學工業區建設中,中國石化將按照“主要原料就地供應,不足部分中國石化內部調劑供應”的原則,向工業區提供化工原料,滿足其招商引資的需要。
“煉化一體化項目是一個實現多贏的項目。”安徽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談到該項目時用“一舉多得”來描繪:有利于降低能耗物耗、延伸產品鏈、發展循環經濟、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他表示,項目的穩步推進,不僅滿足區域經濟發展對成品油和化工產品的需求,而且為安慶市打造千億規模化學工業區構筑堅實戰略支點,促進安徽省參與泛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
加大環保投入
來到煉化一體化項目丙烯腈擴建項目現場,筆者看到主體設備裝配基本完成,現場已進入管道安裝的高峰階段。“丙烯腈屬大眾基本有機化工產品,是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塑料等合成材料的重要基本原料,但含有劇毒。你現在看到的是配管施工,而在前期,我們已經下了大功夫專門用于地下防滲漏、防污染設施建設。”丙烯腈項目組組長吳文生說。
面對臨近市區、靠近長江的特殊地理位置,煉化一體化項目的環保話題一直為社會所關心。
“地下防滲漏設施不僅覆蓋了丙烯腈擴建項目,整個煉化一體化項目都做了防滲設計和施工,防止地下水和長江受污染。”安慶石化安全環保部副部長肖春寶介紹。據悉,安慶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是中石化第一家全面實施地下水防滲設計的項目,防滲方案八易其稿。
“煉化一體化項目在環保上的投資超過工程總投資的15%。煉油項目選擇的工藝路線是國際上先進的清潔、環保工藝——前加氫工藝,從源頭上將硫、氮等污染元素分離、回收,僅加氫裝置就多投入6億元。”肖春寶表示,“項目還專門配套投入7.5億元用于新建和改造環保處理設施,用于污水廢渣廢液處理。新項目全部完工運行后,污染物不僅不會增加,反而會有大幅度的削減,預計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可降低40%,COD(化學需氧量)年排放量可降低25%”。
“項目通過加大環保投入和處理工藝優化,全力呵護安慶這個‘宜人之城’。”李繼炳表示,“我們將全力以赴推進800萬噸煉化一體化項目建設,努力發揮國企的應有作用。”
來源:中國工業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