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推動出口由“車間型”轉向“營銷型”


    作者:楊琦 王冬    時間:2012-03-09





    2011年,陜西大部分出口企業普遍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受金融危機以及歐債危機雙重影響,一直以來占據絕對市場份額的歐美地區消費需求銳減,眾多出口企業看淡出口前景。

    據西安海關統計,2011年1~11月,陜西省外貿進出口總值130.76億美元,同比增長20.9%,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25.3個百分點。其中出口63.25億美元,同比增長13.9%,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46.9個百分點。占陜西省出口半壁江山的機電產品出口增速亦呈放緩態勢。2011年1~11月陜西省機電產品出口37.61億美元,同比增長3.4%,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86.1個百分點,機電產品出口占同期全省出口總值的59.5%。據該省部分出口企業介紹,現階段,出口企業“活得不容易”。

    至少有兩方面因素壓縮出口企業利潤。一方面,國內原材料、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匯率等問題又不容樂觀。另一方面,2011年以來,歐債、美債危機導致歐美等傳統市場需求大幅萎縮,使得出口形勢雪上加霜。從110屆廣交會一期統計數據表明,陜西交易團一期累計出口成交的增幅回落明顯,出口對象變化顯著。從出口增幅看,110屆廣交會同期增長0.33%,109屆廣交會同期增長28.55%;從出口對象看,110屆廣交會成交前五位為香港、日本、東盟、韓國、臺灣;而前一屆的成交前五位為歐盟、中東、俄羅斯、美國、巴西等。

    在國際經濟形勢陷入調整,出口增幅大踏步回落的同時,實際上也為陜西出口轉型帶來了難得機遇。近年來,陜西企業已開始出口轉型的步伐。從出口商品看,陜西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高新技術出口增長明顯,目前占全省機電產品出口比重的41.3%(2011年1~11月數據)。陜西擁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識產權的汽車、飛機、石油鉆機,輸變電成套設備等重大技術裝備出口取得突破性進展。從2011年1~11月數據看,陜西機電產品中集成電路、汽車、航空發動機零件出口增長,其中集成電路出口5.39億美元,增長78.4%;汽車出口2.97億美元,增長48.4%;航空發動機零件出口1.51億美元,增長18%。船舶、自動數據處理設備零件、太陽能電池出口下降,其中,船舶出口為代理加工出口,出口4.47億美元,下降40.8%;自動數據處理設備零件出口主要是計算機及其零件,出口2.93億美元,下降34.1%;太陽能電池出口1.32億美元,下降61.3%。

    從產業結構講,作為新興產業的多晶硅光伏產業的發展將不再代表未來太陽能電池的發展方向。近期,歐債危機再次惡化,令80%~90%產能嚴重依賴歐洲市場消化的中國光伏企業訂單量受傷不輕。而此次不僅僅是歐洲市場容量壓縮,而是一場市場需求不足助推下衍生出的全球光伏行業大洗牌的開啟。歐洲把落后的設備、產業轉移到中國等地,騰出空間研發新的太陽能技術,而后削減補貼,從而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光伏企業造成一場災難。在歐美債務危機通過市場的壓力加速光伏產業在的整合與洗牌過程中,同樣也推動著陜西相關企業的整合與提升。

    在出口企業不斷調整自身結構的同時,政府不斷通過政策杠桿,支持企業調整結構。一方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另一方面出臺多項措施,推動出口企業從“車間型”向“營銷型”轉變,支持重點企業在境外建立營銷網絡,培育出口基地和具有較強科技創新能力和自主核心技術的跨國企業集團。

    多年以來,陜西出口企業多以價格取勝,因此企業應借此次國際市場調整難得機遇,推動出口轉型,提升商品質量,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在談到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十年以來對陜西企業的影響,陜西出口企業應該怎樣抓住機遇實現轉型時,西安市副市長、西安國際港務區管委會黨工委書記、主任韓松認為,出口企業今后要更加注重渠道和品牌建設,專注于品牌和設計理念的不斷推陳出新。企業更應立足本土文化背景,建立屬于自己的品牌,構建行之有效的信息通道和快速反應的決策機制,建立良好的信譽,為用戶提供優質的產品和完善的服務。在經濟被迫轉型之時,企業更應借政府之力,加強企業間合作,專注于自身品牌建設。

    西安西電開關電氣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紀委書記張猛則認為,轉型首當其沖是進一步加大科技研發力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加快企業國際資質認證,增加企業核心競爭力。在西安海關工作的張珂銘、何衛認為,只有提高產品的高附加值,才能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加快轉型步伐。在發達國家,汽車、計算機等產品的最終利潤分配中,加工環節只能獲得利潤的20%,而服務過程則可獲得剩余的80%。因此,在考慮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時,除了努力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品牌價值之外,還要考慮通過打通整個產業鏈條,使企業能夠獲取產品的研發、生產、營銷、售后服務等各個環節的利潤,以求提高產品的綜合獲利能力。(作者:楊琦 王冬)

    來源:國際商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