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陜西省榆林定邊縣通過全面實施出口帶動戰略和品牌帶動戰略,大力發展以蕎麥為主的特色農業,推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2011 年定邊蕎麥種植面積3 萬公頃,總產3.6 萬噸,其中出口量達2 萬噸,僅此一項為農民增加收入1000 多元。
蕎麥是定邊縣農業五大主導產業之一。定邊蕎麥栽培歷史悠久,栽培面積大,分布范圍廣,以其粒大飽滿、色澤茶褐、棱細皮薄、出粉率高、營養豐富、藥用價值大等優勢聞名遐邇。定邊是蕎麥的故鄉,栽培蕎麥距今大約有2000多年的歷史。秦漢以來,定邊人煙日漸繁稠,狩獵、畜牧、牛耕高度發展,南部山區所產蕎麥,已成為農家食糧之一。隋唐時期,定邊蕎麥種植面積逐漸擴大,農戶不僅按照傳統食用蕎麥面粉,而且懂得了蕎麥的藥用價值。自宋到明朝,定邊蕎麥種植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農戶初步認識到倒茬輪作,套二犁入種,使用農家廄肥,選擇甜蕎、苦蕎品種,并采用這些措施提高產量。到了清朝,尤其是乾隆、嘉慶時,正是定邊“升平鼎盛”農業大發展時期,加之“中外和耕”的議行,蕎麥種植面積擴展到縣城已北一帶(長城以北),產量也隨著提高。隨著人煙稠密,文化發展,有關蕎麥的諺語、信天游等相繼盛行。如民歌信天游有“蕎麥開花粉洞洞,哥哥受苦妹心疼,三十三棵蕎麥,九十九道棱,好心腸的妹妹想死人……”,農戶用生動形象的地方語言,描述蕎麥特征,比喻男女愛情。
如今,蕎麥成為定邊“新三寶”之一,是定邊人民創品牌、增外匯、送禮品的致富珍寶,在長期的生產經營活動中,受到當地黃土文化、草原文化和三邊文化的滋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定邊蕎麥文化。1987 年定邊縣被陜西省確定為“ 優質蕎麥商品生產基地”。1996 年定邊被評為“ 全國優質蕎麥生產基地縣”。2007 年定邊蕎麥產地通過陜西省農業廳無公害產地認定。至此,定邊蕎麥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
近年來,定邊縣政府利用資源優勢,把大力發展特色農業作為推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重點工作來抓,努力培育以蕎麥為主的特色農業,全面實施出口帶動戰略,推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為把蕎麥出口產業做大做強,該縣以規模化生產為突破口,以深加工為依托,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不斷擴大蕎麥生產基地,大力實施精品種植戰略,全面優化蕎麥產業結構,提高蕎麥質量。幾年來,共建立蕎麥生產基地10 多個,蕎麥種植面積擴大到3 萬公頃,產量突破2.7萬噸。
針對國內農產品生產相對過剩,銷售渠道不暢通的問題,該縣審時度勢,瞄準國際市場,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打造特色農產品出口品牌。為實現蕎麥從單純的原料出口向產品出口轉變,該縣支持發展幾家大型面粉加工企業,生產出多種蕎麥系列產品,延長了產業鏈,增加附加值。同時,還成立了定邊縣糧食購銷批發公司,專門負責特色農產品出口批發業務,實現了產、供、銷一條龍服務,使蕎麥出口量逐年增加。近幾年,該縣累計出口蕎麥達到5 萬多噸,最高年出口量達到2 萬噸,累計創匯4000 多萬元。
定邊蕎麥產業在壯大和發展的同時,更需要品牌保護。為此,定邊縣委、縣政府把申報地理標志產品保護作為推動蕎麥產業品牌發展的重要措施。定邊縣政府專門成立了以副縣長為組長的定邊蕎麥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申報小組,指導和協調各部門的工作。為抓好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資源的普查工作,定邊縣質監局全力配合做好各項工作。他們聘請專家,對蕎麥的歷史淵源、地理氣候特征、獨特品質、市場及產業發展的前景進行論證,收集整理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需要的各種資料,2011 年定邊蕎麥獲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與此同時,縣政府全面啟動定邊蕎麥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監管工作,制定定邊蕎麥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辦法,啟動標志管理,助推產業發展。該縣負責人表示,今后,定邊將以蕎麥出口為突破口,繼續實施出口帶動戰略和品牌帶動戰略,進一步鞏固國外市場,開發培育新市場,努力增加新品種,逐步建立多元化的特色農產品出口格局,大力增加農民收入,推動縣域經濟更快發展。
來源:中國質量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