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構單一附加值低,海南糖業亟待提升競爭力


    時間:2012-03-02





    糖業發展素有“三年一循環”的規律。在連續3年減產后,新榨季我國食糖生產有望步入增產周期。海南糖業發展亦是如此。在經歷了持續3年的大滑坡后,海南省糖業正迎來較大幅度的恢復性增長階段。

      “食糖產業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糖產業不僅直接關系到海南省貧困地區數十萬農民的”吃飯“問題,還關系到1萬多名制糖企業職工就業和主要產糖市縣的財稅收入等一系列問題。”海南糖業協會秘書長李京說,海南制糖企業大部分已形成集團化,產業優勢、競爭優勢明顯,技術進步不斷加快。

      與此同時,多年來海南省甘蔗生產的基本條件都沒有改變,政府對糖業發展的重視程度有待加強,海南省糖廠亟待改變產品結構單一的局面,向深加工延伸,以提升產品附加值。

      制糖企業一家獨大

      日前,隨著海口市甲子糖廠開始落蔗生產,海南2011/2012年蔗糖榨季就此開始。截至去年年底,海南省20多家糖廠全部開榨生產。

      據海南糖業協會的統計,2011/2012年榨季海南原料甘蔗預計收獲面積80萬畝,同比增加約12.6萬畝,增長約18.7%;預計工業總產約274萬噸,同比增加約90萬噸,增長近50%;預計產糖量將逾30萬噸。

      據透露,目前海南在冊的制糖企業有24家,正常生產的有22家,產能5.37萬噸/日,占全國的3.71%。經過多次的資產重組,我省的制糖企業體制發生重大變化,1990年代以前全部是國有企業,目前正常生產的制糖企業中,國有控股的有2家、國有民營的有3家、私有民營的有17家,已基本實現民營化。

      李京說,海南糖業多種經濟成分共存、多元投資主體的產權結構已逐漸形成,以大型骨干企業為核心,以資產為紐帶的大型糖業集團發展迅速,食糖生產企業由“十五”期間的200多家銳減至2009/2010年的49家,產業集中度有較大提高,極大的改善了糖業的經營狀況,提高了行業競爭力。

      據介紹,海南制糖企業當中,除瓊北地區幾家規模較小的和臨高龍津糖業有限公司是屬于獨立的外,其余企業分屬南華、東方先導、程鵬三家集團公司。其中,洋浦南華糖業集團是一家跨地區且集工、農、貿于一體,在全國占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大型企業集團,其在海南擁有10家制糖企業,產能3.15萬噸/日,占全省的58.66%,近年來的產糖量均占全省的70%左右。

      由此可見,通過重組改制和發展,海南省制糖企業集中度進一步得到加強,制糖企業“一家獨大”的局面已然形成。

      產業發展日趨邊緣化

      海南地處熱帶北緣,自古以來便是我國重要的蔗糖產區。工業基礎薄弱的海南,工業發展素有“兩黑兩白”之說,長期以來,糖業可謂海南的重要工業支柱之一。

      從1955年到1990年的35年間,國家和地方先后在海南新建機制糖廠41家,擴建改造糖廠29家,總投資5億元左右。令人遺憾的是,作為全國六大主產糖區之一,海南蔗、糖的工農業年總產值目前只有約30億元的規模。

      據海南糖業協會相關負責人分析,蔗糖產量的變化與政府的重視程度關系密切,受全國糖價的影響和氣候影響也較大。他說,近20年來,海南食糖產量占全國比例,1999年跨2000年榨季是4.91%,居全國甘蔗產糖省區的第4位,2005跨2006年榨季是2.02%,2010年跨2011年榨季是2.17%,居全國甘蔗產糖省區的第5位。

      “1993年后特別是近10年來,海南省對糖業發展基本上是放松不管了。”李京說,除個別市縣外,甘蔗生產幾乎沒有任何補貼,主要靠企業扶持蔗農,靠行業自行發展。

      此外,長期以來海南省甘蔗生產的基本條件都未改變,基本無人開展甘蔗科研活動,地方政府幾乎從未給農民舉辦培訓班,造成海南省甘蔗單產多年來沒顯著提高,海南省甘蔗生產方式幾十年來都未發生根本性轉變。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