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鄂贛攜手共建中三角,長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設啟動


    作者:魏勁松 柳潔    時間:2012-02-14





      “力掌握成拳頭,珍珠串成玉盤。”“建設長江中游城市集群是三省的共同目標、共同任務。”“搶占區域經濟發展制高點,構筑長江中游城市集群正當其時,正順其勢。”

      2月10日,乍暖猶寒的武漢東湖之濱,演繹了一個春天的故事:江西省省長鹿心社、湖北省省長王國生、湖南省副省長韓永文的手緊緊的握在了一起,共同簽署了“共建長江中游城市集群合作框架協議。”山水相連、人文相近、經濟相融“的湘鄂贛再次攜起手來,共筑”中三角,打造中國新的經濟增長極。

     “握掌為拳”謀劃區域共贏

      湘鄂贛,山水相連,共飲長江“母親河”;這片區域,因“江西填湖廣”而結緣相親,難分難舍;這塊熱土,還是一個革命的搖籃,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并成為新中國發展的工業重鎮。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浪潮勁涌的今天,湘鄂贛三省再次攜手,以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和環鄱陽湖城市群為依托,打造長江中游城市集群,加速中部崛起。

      三省簽訂的《框架協議》顯示,湘鄂贛三省開展戰略合作和區域協作,包括:加強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產業分工協作,農業、水利、生態環境保護、旅游區域、商務和市場合作,深化文化、教育、科技等領域合作等九個方面內容。

      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司長范恒山評價說:“實現城市集群一體化發展,打造成為集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三大經濟區之后的又一個城市群,對中部地區的崛起戰略,促進中部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加1加1要大于三,是湘鄂贛三省的共同愿景。

      江西省省長鹿心社表示:“要與湖北、湖南一起,共同把長江中游城市集群打造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全國統籌協調區域合作的實驗區、長江流域生態保護的示范區、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帶動區。”

      湖北省省長王國生說:“進一步拓寬合作領域。加快一體化步伐,著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市場、文化旅游、生態環保等”五個一體化“建設,加強規劃和項目對接。”

      湖南省副省長韓永文認為,合作必須務實:“一方面,從規劃編制、政策制定、項目布局、平臺建設等方面著手,逐步實現城市集群重大事項統一協商、重大規劃統一協調、重大項目統一協作。另一方面,打破區域性體制障礙,著力消除市場壁壘,促進要素資源合理配置。”

      資料顯示,目前,長江中游城市集群的人均生產總值仍然遠遠低于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的水平;2010年其工業化率只有44.1%,僅與全國各地區平均水平持平;其城鎮化水平也普遍較低,除武漢城市圈外,均低于全國水平,更遠低于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的水平。

      “差距既是壓力也是發展的空間。”在三省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后,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說:我們堅信,一個人行走也許會走得更快,但如果大家一起走,一定會走得更遠。

      協作融合拓寬發展空間

      對于此次合作的期待,一位網友給出了這樣的描述: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區域內,有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等肥沃良田,有水資源豐富的天利地利,可以形成像美國五大湖城市群一樣的聚集區。

      事實上,三省的融合早已經在經濟領域開始發力。

      在江西九江,當地的一項統計顯示,九江人祖籍一半以上是湖北,現在九江17路公交車直通湖北黃梅小池,市區八成蔬菜來自黃梅;據湖北江西商會的統計,在湖北創業的贛商有25萬人,投資總額達近700億元,其中,僅在武漢市就有10萬人,注冊企業近3000家;而湖南湖北商會統計,湖北老鄉在湘一年的收入是800億元。

      企業家的感受是敏銳、最直接的。馬應龍藥業集團生產的八寶眼霜,走出湖北的第一步選擇的是鄰省湖南。“三省打造”中三角“是為企業發展創造的重大利好!”馬應龍八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胡大軍說,繼武漢之后,長沙已成為八寶眼霜新的銷售增長極。三省城市圈抱團發展、降低市場門檻,對馬應龍這一老字號而言,能以更低的成本、更快速度發展。

      東風汽車公司黨委副書記范仲說,堅持產業第一是“中三角”成為增長極的基礎,而“中三角”反過來又為產業打開更廣空間。以汽車為例,湘鄂贛的城市群之間會形成一種向大企業集聚的磁場效應,像東風這樣的中部大公司更有機會延伸產業鏈,從而提升中部汽車產業的競爭力。

      “三省產業協作,有較好的基礎”。湖南省長株潭經濟研究會常務理事聶光旭告訴記者,武漢城市圈是我國重要的鋼鐵、汽車制造業基地,光電信息產業基地;長株潭城市群及大昌九城市群已成為我國裝備制造、機電、化工產品制造業基地和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研發中心;三地有高等院校229所,有近100萬專業技術人才;農業、IT業、先進制造業、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的科研開發均處在國內前列。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