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2011》顯示,2011年江蘇區域創新能力繼續保持全國第一位,連續三年蟬聯。2011年,江蘇除創新環境由2010年的第二位上升至第一位之外,知識創造、知識獲取、企業創新和創新績效四項指標排名都與2010年持平。
區域創新能力江蘇連續三年奪得桂冠,這背后是怎樣的故事?
其實,早在“十一五”時期,江蘇便抓住全球制造業轉移的機遇,外向型經濟迅猛發展,一躍成為開放大省。面對新一輪發展,江蘇有基礎也有條件主要依靠自主創新實現產業發展趕超,走出一條以創新驅動為發展主線的跨越之路。
要從根本轉變發展方式,這條路江蘇到底該怎么走?
“江蘇的發展,必須從資源依賴向人才和科技支撐轉變、從投資拉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從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高度概括了江蘇發展方式轉變路徑。
據了解,從2007年起,江蘇每年拿出1億元專項資金專門用于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從去年開始,這項資金增加到了4億元。在人才方面投入的增加,帶來的往往是一個個產業的集聚、培育與成長。江蘇已經逐漸成為高端人才聚集的寶地。
此外,在江蘇的眾多開發園區中,經常上演著“丟西瓜撿芝麻”的戲碼。世界半導體巨頭——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從蘇州項目撤資,其芯片封裝和測試工廠轉移至馬來西亞。而新引進來的不少是“專利一堆、本錢可憐”的中小型企業和各類科研機構。從前園區招商,不管科技含量高不高、對環境好不好,只要是投資就往園區引,但是現在幾乎每個園區都在逐步向“流水線”時代揮手告別。
以往依靠代工、貼牌強大起來的“江蘇制造”,自主創新、自主知識產權一直是發展過程中的一塊“短板”。而今,這塊短板卻逐漸被拉長,不再是“江蘇制造”的絆腳石,而成為江蘇轉型升級一塊神奇“跳板”。
一輛童車,好孩子集團能做出千百個花樣。“好孩子”在創建自主品牌時就提出“創造世界上沒有的產品,掌握自己的命運”。正是堅定這一目標,不斷創新專利技術,使之從一家瀕臨倒閉的校辦廠,成長為全球最大的童車商。2010年,該公司申請和授權專利多達666件和675件。由于有人無我有的“新元素”,該公司出口歐美市場的童車,利潤往往超過50%。該公司還參與了日、美行業標準制訂,最近研發的嬰幼兒汽車安全座更有望成為國際標準。
實施創新驅動,不僅僅是一句喊在嘴上的口號,更是一件需要腳踏實地去做,能夠影響整個經濟社會發生深刻變革的事。江蘇區域創新能力的三連冠是一個良好的基礎,今后,創新發展依舊任重道遠。
來源:國際商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