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蘇州工業園區確立以納米技術引領新興產業發展的戰略決策,在2010和2011年的兩屆中新聯合理事會上,兩國領導人都明確支持和鼓勵蘇州工業園區大力發展納米技術產業。
“一粒米”的發展
在2007年獲得科技部授牌成為國家納米技術國際創新園的基礎上,2010年12月,蘇州工業園區又獲科技部、教育部授牌的國家級納米技術國家大學科技園;2011年5月,獲得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授牌的國家級納米技術產業標準化示范區;2011年7月,經科技部認定成為國家級納米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2011年10月,國內首個科技部備案的“微納加工與制造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正式在蘇州工業園區掛牌成立。去年以來,蘇州工業園區瞄準國內外納米產業高端人才和領先技術,集中力量、集中資源、集中政策,以超常規的舉措和辦法,全力推進納米技術創新與產業化工作,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效。
聚集一流資源
目前,蘇州工業園區已集聚以中科院納米所為龍頭,東南大學、中科大、西交大、蘇大等高校和院所在內的近20家納米技術相關研究所和實驗室以及創新研發機構;累計有國家重大專項、“973”計劃、“863”計劃等在內的各級科技項目立項600余項,獲得資金支持近4億元;累計申請與受理專利超過1500多項。依托納米技術創新資源和載體,大力引進納米技術領域的優質創新項目和納米專項科技領軍人才工程,至今已集聚150余家納米技術相關企業。今年,納米技術相關產業產值可望突破60億元,年增長超過50%。
積聚一流人才
目前,蘇州工業園區已聚集從事納米技術研發和產業化人才超過5500人,其中院士3人、中科院百人計劃18人、國家千人計劃15人、省“雙創”31人、“姑蘇領軍”35人、園區領軍人才99人。蘇州工業園區與中國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蘇州大學共建的納米技術學院已啟動運作,計劃建設從本科到碩士、博士研究生學歷教育及中高端產業人才培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培訓體系,創建一流的納米材料與技術學科,形成與納米產業發展相適應的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體系,為納米技術產業健康發展奠定人才基礎。
建設一流載體
2010年,蘇州工業園區成立了“蘇州納米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首期注冊資本5億元,專注于推動納米產業的發展、納米技術發展研究、投資管理、基地建設與服務、產業公共平臺搭建與管理、產業項目征集與篩選、項目投資與管理、產業協作與交流等。去年底,蘇州工業園區啟動建設蘇州納米技術產業化基地“蘇州納米城”,總投資約70億元,建筑面積200萬平方米,首期面積10萬平方米,預計2012年上半年投入使用。今年,蘇州工業園區啟動了“中科院納米所二期”建設,總投資約6.8億元,面積9萬平方米。同期開建的還有“蘇州納米技術國家大學科技園”。納米所二期注重研發,突破關鍵應用技術,形成一批重大成果,并為產業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提供工程化平臺和中試基地。
規劃一流平臺
目前,蘇州工業園區投入3.4億元,已建成“江蘇省納米測試分析和工程化平臺”和“江蘇省納米技術產業產學研聯合創新服務平臺”。設備一流、技術一流、國內領先的公共服務平臺已向全國近120家科研院校和企業提供相關技術支持與服務。今年上半年,蘇州工業園區以納米公司、納米所為依托,啟動了“江蘇省蘇州納米技術產業研究院”項目建設,首期投資4.6億元,面向LED、光伏、平板顯示、印刷電子、MEMS/NEMS等重點領域的重大目標產品,以微納制造技術為核心,聚焦納米機電制造、納米光電制造、納米柔性制造三大分支,通過產業共性技術創新,突破微麥克風、光通信芯片、藍寶石襯底等一批目標產品,加強“工程化”研發,促進技術成果的轉移轉化。2011年11月,由蘇大維格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擔并與蘇州大學和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共建的“數碼激光成像與新型顯示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獲國家發改委正式批準建設,中心將投資1.32億元,建設4個工程研發與應用平臺及工程化中試線1條。
打造一流品牌
蘇州工業園區每年舉辦“中國國際納米技術產業發展論壇暨產品展”。今年10月27日,第二屆中國國際納米技術發展論壇暨納米產品展成功舉辦。與去年相比,該展會規模更大,內容更豐富,國際化程度更高。會展期間有來自10多個納米產業發達國家的100多場報告、有國內外200多家企業和60多家研發機構及高校代表參展、參會。蘇州工業園區與美、德、芬、以、俄、日、英、加、韓等國在納米技術領域建立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關系和資源引進渠道。與俄羅斯國家納米集團建立長期合作關系;與新加坡國立大學、美國代頓大學分別共建蘇州研究院;與IBM、索尼等世界500強公司在半導體材料與器件等領域開展研發合作、共建聯合實驗室。蘇州工業園區把納米技術的未來聚焦在納米材料、微納制造、納米光電子、生物納米、納米環保這5大領域,打造完整的高端產業鏈和產業生態圈,推動建立相應的產品標準、測試標準和安全評價標準等。打造納米創新、納米人才、納米產業化的“三大高地”,以納米技術創新為核心,促進區域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創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來源:國際商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