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溫家寶9日主持召開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會議,討論通過《東北振興“十二五”規劃》。有關專家認為,“十一五”期間,東北地區經濟結構調整帶動老工業基地產業集聚,《東北振興“十二五”規劃》出臺后,接續替代產業將進入快速發展軌道,推動東北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東北區域將成為中國經濟版圖上的“新樞紐”。
——經濟結構調整帶動老工業基地產業集聚
黑龍江省發改委振興發展處處長楊安說,黑龍江省僅全國資源枯竭型城市就有伊春、大興安嶺、七臺河、雙鴨山、鶴崗5個,2007年至今已經獲得中央財力轉移支付資金支持,有效促進了地方經濟轉型和發展。
2011年,黑龍江省著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型環保、生物、信息、現代裝備等新興產業,帶動全省經濟結構調整快速發展。三季度,六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增加值357.4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的10.3%,同比增長16.7%。黑龍江省發揮資源、科技和產業優勢,深入實施科教人才強省富省工程,預計全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5000億元,增長25%以上。應用類科技成果應用率達85%,為經濟結構調整優化提供了有力支撐。
以沈陽機床、沈重等為代表的一批先進裝備制造企業,從沈陽老鐵西遷入沈西工業走廊,不僅完成了空間意義上的新集聚,而且通過產品結構調整和自主創新實現了新跨越,新集聚區去年銷售總收入達到1800億元。從腹地的沈西工業走廊到沿海的臨港產業集群,遼寧不斷形成優勢產業集聚新優勢,在經濟全球化競爭中搶占市場高點。
遼寧省發展改革委的統計數據顯示,結構調整促進優勢行業造大船,全省裝備制造業產業位次已由原來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占比達31.8%。全省銷售收入過百億元的工業產業集群達到55個,銷售額超百億元的企業從39戶增加到50余戶。各大重點產業集群已成為推動遼寧沿海經濟帶、沈陽經濟區和遼西北三大區域競相發展的強大力量。
有關專家認為,短期內加大投資對促進經濟增長起到重要作用,但結構調整帶來的產業升級和產業新集聚,已為一些地區逐漸擺脫對投資拉動的依賴提供有力支撐。
內蒙古自治區有關負責人介紹,內蒙古東部區域也將發揮滿洲里口岸和區域內豐富的煤炭資源、大森林、大草原等優勢,促進優勢互補和產業配套,同時對接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工業走廊,加快建設以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為核心,以沿線的滿洲里市等旗縣、市為支撐的重點產業發展集聚區,并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種養業和農畜產品加工、能源化工、文化旅游、新醫藥、清潔能源等產業。
——接續替代產業助推東北經濟進入可持續發展軌道
《東北振興“十二五”規劃》指出,要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大力發展接續替代產業,著力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建立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吉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庶明表示,“如果說‘十一五’時期東北處于‘強力反彈’‘快速振興’階段,那么‘十二五’將進入‘持續振興’‘高質量提升’的新階段。”
此前專家預計,東北實現振興需要15年-20年。劉庶明表示,以2004年作為啟動點,現在剛好7年,還需要8年以上時間。但東北老工業基地在“發展”與“民生”兩駕馬車的牽引下,有望加速駛向“幸福振興”的目標。
作為沿海經濟帶龍頭的大連市,裝備制造、石化等產業已邁過或正在邁向千億元級產業集群,船舶制造能力達到千萬載重噸,成為世界最大造船城市之一。大連重工·起重集團先后與國際知名跨國企業集團開展技術合作,高起點快速進入風電、核電、盾構機等產品領域,搶占行業技術制高點。
2012年,黑龍江省將依托科教、人才等資源優勢,加強核心技術攻關,強化要素集聚,延伸產業鏈條,形成上下游配套發展,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新材料產業將重點抓好鋁鎂合金、高性能復合纖維材料、硅基光伏、高檔石墨等項目建設。生物產業將積極推進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醫藥等領域20個重點產業項目。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經加快推進核電、風電、燃氣輪機等16個重點產業項目。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