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搶占汽車產業制高點


    作者:孫東輝 孟娟 管曉艷    時間:2012-02-03





    “發展新能源汽車對山東省來說,既是優化產業結構的需要,也是建立山東汽車產業自主優勢的需要。”在日前召開的山東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大會上,山東省經濟與信息化委員會黨委副書記楊少軍表示。

      數據顯示,2010年,山東省共生產汽車176萬輛,成為全國汽車生產第一大省。2011年1—10月,山東省生產各類汽車139萬輛,預計全年生產170萬輛左右,但55%的汽車產品是油耗較高、排放較多的載貨車,乘用車中也多是中低端產品。楊少軍表示,“要把發展新能源汽車作為促進全省汽車工業轉方式調結構的戰略切入點來抓,加強自主創新,加快培育和發展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搶占未來汽車產業戰略調整的制高點。”

      新能源汽車發展迅速

      “十一五”以來,山東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取得了明顯進步。2010年,山東省生產各類新能源汽車3.3萬輛,其中低速電動車2.9萬輛;2011年1—10月,山東省新能源汽車生產創出新紀錄,累計產銷新能源汽車6.2萬輛,比去年同期增長1.6倍,對外出口增長了77%,主要車型有混合動力客車、純電動客車、低速電動車等10多個品種。“我省已形成門類齊全、品種豐富、零部件配套體系較健全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格局。”楊少軍表示。

      記者了解到,山東省部分新能源汽車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也取得重大突破。中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王欽普告訴記者,該公司已成功研發混合動力客車共11代產品,純電動客車共5代產品,其中,第10代油—電混合動力客車節油率已經達到36.1%,減排達40%以上,刷新了國內混合動力客車節油率最高的紀錄。

      “截至目前,我公司開發的混合動力和純電動客車的安全性、可靠性、耐久性和節能性等主要技術指標均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王欽普說。據介紹,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和探索,中通客車公司已擁有27項新能源汽車專利技術,其中發明專利4項。中通客車已有400多輛混合動力公交客車在濟南、棗莊、東營、泰安、濟寧、萊蕪、聊城等市投入示范運行。

      產業發展面臨挑戰

      山東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生導師崔納新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1—10月份,山東累計產銷新能源汽車6.2萬輛,但此類汽車產量占全省汽車產量的比重不到1%,尚未形成經濟規模,并且缺少規模大競爭力強的大企業,沒有國家鼓勵發展的高端新能源乘用車產品。

      “我省雖然是汽車生產大省,但與汽車強省的差距還很大。”楊少軍坦言。

      據了解,目前山東省列入國家公告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僅2家。“從前一階段我們調研的情況看,客車方面電池系統、控制系統、動力總成等主要存在可靠性、耐用性、整車匹配性不穩定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強。”楊少軍說。

      此外,低速電動車在市場準入方面還存在政策障礙。“我們的產品多是以電動觀光車的名義進行銷售。”山東寶雅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慕宏偉在會上表示。雖然該公司的產品已經出口到29個國家,但寶雅的新能源汽車產品在國內的推廣依然是難題。

      “這些問題對我省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形成了嚴峻挑戰,如果解決不好,勢必影響全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水平。”楊少軍表示。

      將突破技術瓶頸

      崔納新認為,目前新能源汽車發展勢頭良好,但在關鍵技術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在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同時,要重視開發和掌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

      “為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十二五’期間,我省將著力構建三大支撐平臺: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公共平臺、新能源汽車產業化推進平臺及新能源汽車市場推廣使用平臺。”楊少軍表示,山東省將以新技術、新產品為核心的自主創新能力建設作為工作重點,重點突破整車共性技術、動力系統及原材料技術、驅動電機及控制系統技術及電動輔助系統技術這四大關鍵技術。

      “從今年開始,山東將在全省范圍內示范推廣新能源公交車。今后兩年,預計全省投入示范運行的新能源公交車將超過2000輛。”楊少軍表示,目前,新能源公交客車已開始在全省各市推廣應用,省財政專門設立了每年6000萬元的新能源客車示范推廣補貼資金,用于新能源客車的購置補貼。

      按照山東省新能源汽車“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山東省新能源汽車生產規模將達到25萬輛,其中新能源客車2萬輛,新能源乘用車10萬輛,低速電動車8萬輛,新能源專用車5萬輛,總量力爭達到30萬輛,其中有20%以上的產品出口國際市場。(孫東輝 孟娟 管曉艷)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