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位居全國第4位的浙江省,真的面臨中小企業“倒閉潮”的危險境地嗎?近日,在記者對浙江省中小企業及知識產權主管部門進行的采訪中了解到,事實并非如此,該省一批以自主創新見長的中小企業正在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
創新活力迸發
當記者來到杭州、寧波實地采訪時,并沒有發現傳聞的“倒閉潮”現象。恰恰相反,記者所到的數家中小企業,依靠自主知識權優勢,參與市場競爭,實現轉型升級,獲得新的發展,為浙江省知識產權工作和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
“市場競爭的實踐讓我們認識到,專利就是企業的生命。”技術員出身的杭州遠方光電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遠方公司)行政總監李建珍在接受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遠方公司創建之初只是一家擁有300名員工的小型企業,在不到10年的發展歷程中,企業依靠自主研發,推出了從低端、中端發展到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高端光譜儀、光度計等系列專利產品。正是憑借自主知識產權的優勢,遠方公司成功抵御了種種艱難險阻,即使在2008年來勢洶洶的全球金融危機面前,也沒有受到影響,企業效益持續保持穩定增長,去年的銷售收入突破1億元。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浙江省中小企業的發展如同其他省市的企業一樣,也面臨創新能力、資金、政策等方面的不足,為此,浙江省知識產權局有針對性地開展了一系列工作,為企業發展奠定基礎。“服務中小企業就是服務轉型升級。”浙江省知識產權局有關負責人向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表示,浙江省知識產權工作結合全省中小企業密集的特點,實施中小企業知識產權戰略推進工程,從解決中小企業資金難入手,逐步培育自主創新能力強的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同時從知識產權服務、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激勵中小企業創新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措施。
為了破解中小企業資金不足的難題,浙江省知識產權局在推行《浙江省專利權質押貸款管理辦法》等有關政策中,發現單個企業在申請知識產權的資產評估和作價中存在成本高、效率不高的問題。為此,他們鼓勵企業變“散打”為“組合拳”,由單個企業申請變為幾家企業一起提交申請,提高了貸款效率。在激勵中小企業自主創新工作方面,根據全省中小企業的特點,浙江省知識產權局聯合浙江省中小企業局近日發布了《關于組織開展2011年度浙江省自主知識產權優勢中小企業培育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企業要建立有效的知識產權工作機制,不斷加強企業知識產權管理工作,包括專利申請、管理和保護等。
事實勝于雄辯
“浙江省知識產權局實實在在為我們中小企業服務,讓我們看到了企業轉型升級的希望。”浙江景特彩包裝有限公司是一家小企業,如今是全球唯一一家能夠生產以合成紙為基材的彩印復合紙板的企業。根據《浙江省發明專利引進項目經費管理辦法(試行)》中的規定,浙江省知識產權局及時幫助該企業申請補助經費,一次就解決了50萬元的資金缺口,令企業成功走上了升級發展之路。如今,該企業又準備在此基礎上進行技術改造,創新的起點大大提高。
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成為浙江經濟“景氣”之源。目前,已有20%的中小企業實行了對外投資,34%的中小企業開展了多元化經營,64%的中小企業已有意向投資新興產業。今年上半年,浙江省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達4219件,其中中小企業的發明專利授權量占85%以上,總數比去年同期增長近1倍。從許多企業的發明專利統計中可以看出,光學儀器、電子通信、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領域的創造呈現出一派活躍的景象。
近年來,浙江中小企業在實踐中意識到,制造和創造所帶來的價值有天壤之別。在設計研發、生產制造的一系列過程中,利潤越來越多地向設計研發傾斜,中間生產制造所能帶來的價值已經越來越少。因此,提升自主知識產權能力,以此作為基礎完成轉型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已是不爭的事實。
對近期“中小企業倒閉潮”的說法,浙江官方近日首次以書面報告形式作出回應。在浙江省發布的《浙江省中小企業新情況新問題調研報告》中,當前中小企業發展情況“總體是好的”,有些問題只是“轉型中的煩惱”,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品牌建設是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
近日,浙江省發布的民營中小企業景氣指數今年第二季度報告顯示,浙江新設民營企業共6.38萬戶,同比增長10.67%;新設企業注冊資金達1490億元,同比增長46%。目前,浙江民營中小企業總量達到了68.4萬戶。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浙江民營經濟總體穩定在高位區間內,景氣指數遠高于2008年金融危機時景氣指數的最低值89.46。2011年前兩季度的景氣指數分別為112.45和110.22,已連續7個季度保持在110以上的健康高位運行區間。數據顯示,浙江企業重現“倒閉潮”的說法站不住腳。
“自主創新活力旺盛,浙江中小企業總體仍在高位區間運行,健康運行態勢沒有改變。”浙江省知識產權局有關負責人認為。(趙建國)
來源:中國知識產權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