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加快落實福建省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活動,由福建省經貿委等部門聯合舉辦的“618”院士專家重點項目簽約儀式暨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對接會日前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行,標志著福建工業轉型升級邁出了新的步伐。
加快工業轉型升級
記者獲悉,目前福建省經貿委正抓緊牽頭制定《關于加快福建省工業轉型升級的若干意見》。各設區市也在研究進一步細化資金扶持、用地保障、人才培育、創新支撐、要素保障等政策,加大對企業轉型升級的支持力度,促進福建省工業發展方式轉變。
據福建省經貿委消息,福建省的工業轉型升級體現在發展目標上,突出“調大、調高、調優”。力爭到2015年,全省工業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達到1.3萬億元,年均增長15%左右,工業對全省GDP貢獻率達55%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達10%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提高到30%;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3.6%,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達到350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行業創新領軍企業達50家;環境保護和資源綜合利用效益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單位生產總值綜合能耗、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完成國家下達指標。
體現在發展重點上,突出主導產業、優勢產業、新興產業。為此,福建省將大力推進新興產業規模發展。加大新興產業投入,壯大新興產業規模,主攻新型平板顯示等5個重點,加快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與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海洋高新產業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發展24個主要產品和技術,到2015年,實現新興產業產值達1萬億元,年均增長20%。
體現在發展舉措上,突出優化布局、創新支撐、綠色發展。為此,福建省加大了工業轉型升級的創新支撐。將大力實施企業技術改造項目,落實全省300項億元以上、總投資1860億元工業技改項目,形成支持技術改造長效機制;加快建設企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突破行業重大共性關鍵性技術,創新項目成果轉化、技術交流合作等機制,建立健全產業技術支撐體系。
專家企業現場簽約
對接會上,有關院士及專家與福建省企業現場簽約30個項目,內容涉及院士專家項目對接、產業集群技術診斷提升、重大裝備技術聯合攻關、產業鏈聯盟合作、央企民企對接等;行業涉及高端裝備、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與新醫藥等戰略性新興行業;屬地涉及福建省9個設區市39家大中型企業、15個院士專家和18所高校及科研單位。
盾構機是裝備制造業的標志性高科技產品。中鐵隧道裝備制造有限公司與福建乾達重型機械公司在簽訂了“盾構裝備技術及產業化”項目合作協議,將聯手在福州市閩侯打造海西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開發生產高科技、高價值、低碳、低能耗、無污染的盾構機為主導的系列隧道裝備產品,以替代我國目前大量進口的同類產品,服務福建省的地鐵、鐵路、高速路、海底隧道等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早期計劃年產值可達35億元,實現稅利6.5億元。
申鷺達股份有限公司利用自身優勢,通過和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院合作,實施水龍頭加工與拋光全自動化系統項目。此次簽約的項目實施,主要是依托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院先進制造基地及國家“863”計劃成果產業化基地等在自動化制造方面的技術、人才優勢,以及趙明揚研究員及其團隊在新型結構數控機床、先進制造裝備應用系統研究與開發等方面的多年研究積累,結合申鷺達公司優異的生產研發經驗和先進的制造工藝,研制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產自動化水龍頭加工和拋光生產線,進而實現在水龍頭制造的核心工序-機加工與拋光工序自動化生產,為申鷺達公司下一步建設水龍頭制造自動化工廠奠定基礎。
據悉,該項目的實施有利于帶動福建省衛浴制造企業整體制造水平的提高,研制出的高性能國產水龍頭加工與拋光全自動化系統制造裝備,將打破國外對先進設備壟斷的局面,進而提升國內衛浴行業核心競爭力,提升國內衛浴產品品牌的國際影響力。
福建建州竹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與福建師范大學利用各自自身的研發力量及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優勢,通過合作共同研發酶法制備竹原纖維技術。雙方合作的項目將通過浸、煮、軟化等多道物理和機械的加工方法,用生物酶進行脫膠、軟化加工制做,直接從竹子中提取竹纖維,再進一步用生物復合酶去除木質素和柔軟處理等,開發出環保型的紡織新材料——竹原纖維。
院士、專家還與福建省相關行業的企業代表進行了光機電項目對接洽談。中科院對這次對接會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僅在LED方面就帶來了30多項代表國內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參加對接。據悉,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與德泓(福建)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瞄準半導體照明的廣闊市場,合作開展“HVPE法生長GaN襯底技術”研究,將開發用于超高亮度LED、激光器等光電器件的GaN自支撐襯底。該項目擁有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所制備的GaN襯底多項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大大提高了我國GaN自支撐襯底的生產技術水平,提升了我國光電材料的制備與應用等方面的創新能力。
來源: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