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專業市場轉型企業生產
今年第一二季度,虎鹿工業總產值達4.06億元,同比增長10.5%,其中縫配行業總產值為1.8億元,同比增長22.37%。“虎鹿是生態型鄉鎮,企業活力一直不強。由于今年來縫配企業的增加,縫配產業鏈的拉長,虎鹿的工業經濟又有了新的起色。” 日前,虎鹿鎮黨委書記李敢峰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虎鹿鎮政府將進一步加大對縫配產業的扶持力度。
做市場更要做產業
東陽虎鹿以“縫配之鄉”著稱,是全球縫配產品集散中心、配送中心和信息中心,經營家用、工業縫紉零配件及服裝生產中所需的所有工具及附件機械產品。“市場要做大,產業更要緊跟而上。”李敢峰說,虎鹿的縫配業主要以市場銷售為主,有市場而無自身產業支撐,必將大大制約縫配行業的發展。因此,政府部門“放水養魚”重點培育縫配行業的中小企業,在沒有土地指標的情況下,他們積極盤活閑置土地、舊廠房騰出場地來發展縫配生產企業,于是涌現出了一大批新興的中小型縫配加工企業。
截至目前,虎鹿鎮的縫配加工企業達到了71家,其中,今年新辦企業就有19家。縫配市場正逐步轉身成為縫配產業,讓“為他人賣產品”變成自主生產銷售產品。
虎鹿鎮分管工業的副鎮長黃躍龍介紹,他們鼓勵各私營企業主新辦縫配企業,對新辦的縫配企業,政府部門提供上門服務,全程代辦證照等審批手續,而對于稅收達到一定規模的小型縫配企業,政府就會給予一定的資金獎勵。今年4月底,東陽市虎鹿鎮蔡宅村、新周村有3幅工業地塊掛牌出讓,其中就有兩幅、總占地面積19畝的地塊要求競拍企業是縫配行業。這也大大增強了企業主的信心。
據了解,為做強做大縫配產業,東陽市委、市政府還依托傳統優勢建設縫配產業功能區,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出臺優惠政策、建立標準廠房等,吸引外地縫紉配件企業落戶東陽,同時扶持本地企業做大做強。東陽市目前已有各類縫紉配件生產企業100多家,并涌現出了一批規模龍頭企業。像浙江華洋縫紉配件制造有限公司專業生產梭心套,產品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成為國內同類企業中的龍頭老大,還參與了國家標準的制訂。
產業鏈拉動新商機
隨著國內服裝產業迅猛發展,一些虎鹿人敏銳地捕捉住商機,從全國各地采購縫紉配件供應給服裝生產企業,同時一些虎鹿人在當地辦起了縫紉配件生產企業和縫紉配件經營部。
在虎鹿鎮燕山工業園區的東陽市利群制刀縫配有限公司,記者見到車間里的工人們正忙著沖洗砂皮、切割、粘帖、包裝……各道工序完成后,一圈圈砂帶就制成了。總經理徐澤濱是一位85后的大學生,父母與虎鹿鎮及周邊地區的許多人一樣,一直從事著縫紉機整機及配件的銷售工作。2007年大學畢業后,徐澤濱跟父母一起在市場里做起了縫配銷售生意。“與其賣人家的產品幫人家打品牌,不如自產自銷。”徐澤濱說,他上大學時學的是模具專業,自己辦廠也算是從事本專業。在父母的支持下,他的新廠今年春節過后正式投產了。
“兒子生產,我們倆銷售,一家人就完成了一條產業鏈。”徐澤濱的母親高興地對記者說,他們在縫配城有一個120多平方米的店面,銷售砂帶、砂剪、刀片、裁剪機等數百種零配件,像銷量最大的砂帶等配件都從寧波等地進購,受制于生產商,現在有了兒子的工廠,“前店”銷售有了“后廠”的支持,就具備了價格競爭優勢,銷售額和利潤突飛猛進。徐澤濱說,砂帶的生產工藝并不難,因此跨入這一產業之后他對自己很有信心,除了砂帶,他接下去還要擴大規模,生產刀片等各品種的縫配件產品,而且還注冊了很多商標,在市場上打響自己的品牌。
徐澤濱一家可以說是“老縫配”衍生新生代縫配人的典型代表,那么東陽市特爾潔服裝機械廠總經理吳金楊,則是典型的縫配老銷售員轉型成了新企業創辦者。吳金楊說,多年來,他一直在北京銷售熨臺,銷售網絡遍布全國各地,今年3月份,他回鄉租用舊廠房自己創辦了一家生產熨臺的企業。開工一個月,企業的生產銷售形勢就很火暴,每天生產銷售80多臺,日銷售額達14.4萬元。
“新服裝廠相繼出現、大中型服裝企業增加生產線都刺激了縫紉機配件的需求量,這段時間采購商絡繹不絕。”東陽東普縫配制造廠負責人程正華對記者說,他們生產的繞線器每天銷量達1000多套,接下去他還要擴大生產規模,開發線架、捆條盤等產品。
“現在虎鹿周邊已逐步形成了一個縫配產業生產基地。”李敢峰對記者說,包括貨源價格、運輸成本等都會進一步下降,產業與現代物流結合也更緊密,進一步推動東陽市縫制機械行業轉型升級。(單一良)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