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產業是河南省傳統、特色產業。近年來,為突破茶產業發展“瓶頸”,河南省根據自身情況,努力加大茶產品研發力度,在不斷延長產業鏈條的同時,強化現代物流體系建設,成功實現了傳統茶產業的戰略轉型,中原大省有望成為我國茶產業發展的新高地。
--嚴峻現實促使河南茶產業尋找“突圍”之路
我國有著悠久的茶文化歷史,目前,全國約有茶農8000萬,每年產茶約130萬噸,產茶面積位居世界第一。然而在今天的世界茶產業競爭中,中國茶產業集中度不高、高產低利以及在世界范圍內的品牌匱乏已成為我國茶產業發展的軟肋。近年來,一批國外知名茶飲品牌進入中國,在給我國茶產業發展造成巨大沖擊和壓力的同時,也催促著各茶產業大省就如何加快轉變中國茶產業發展方式展開思考和行動。
河南是農業大省,茶產業更是其傳統、特色產業。據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河南省茶葉商會會長姬霞敏介紹,河南茶葉主產區在信陽,目前可開采茶園120萬畝,年產名優茶3.5萬噸,南陽市、駐馬店市也有少量茶葉生產。近年來,河南省重視茶產業發展,茶園面積和茶產業產值呈迅速發展勢頭。全省有近百個地級名茶,32個省級名茶,其中信陽毛尖知名度較高。經過幾年的發展,茶產業已成為河南省南部山區致富的支柱產業,2010年河南省茶葉總產量4.2萬噸,居全國第11位,茶葉總產值為81億元。
盡管如此,河南省的茶產業在我國各省茶產業發展中的地位卻比較尷尬。多年來,河南茶始終處于品種單一、產業鏈短的發展困境中,致使河南茶產業的產量和產值一直難以與福建、云南等產茶大省抗衡。
嚴峻的現實使河南認識到,必須盡快轉變茶產業發展方式,在眾多產茶大省的包圍中實現“突圍”,才能迎來河南省茶產業發展的光明未來。
--突破“三低”瓶頸 河南茶產業鏈條向縱深發展
河南產茶有2300年以上的歷史,信陽毛尖也有近百年的美譽。但自信陽毛尖誕生以來,單位產值低、總產值低和產業規模低的問題卻一直困擾著信陽人,與同是茶葉名牌的安溪鐵觀音相比,信陽毛尖無論在單產、單價,還是畝產值和總產值上都有較大差距。
據了解,信陽毛尖只在每年的清明前后采摘和生產一季,因為用春尾、夏季和秋季的茶葉鮮葉制作的信陽毛尖口味苦澀,所以春尾、夏季和秋季的鮮葉都被茶農放棄了。至多在白露前后有少量的采摘和生產,稱為“白露茶”。據統計,僅僅信陽市浉河區每年就大約有1200萬公斤夏秋茶被浪費掉。而安溪鐵觀音每年從春天到秋天,可以采摘5次之多,并且其秋茶的品質更佳。
怎樣把信陽的春尾、夏季和秋季的茶葉鮮葉利用起來,從而提高河南茶資源的利用率,提高茶園的單位產量,增加茶農收入,成為河南省茶產業突破瓶頸急需解決的主要難題。2009年底,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在信陽調研時敏銳發覺到河南茶產業存在的資源低效利用問題,大膽建議信陽嘗試紅茶開發,增加農民收入。
在信陽市政府引導下,企業和茶農積極響應,信陽的“紅茶戰略”全面啟動。信陽市經過試驗發現,把夏秋季茶葉制成紅茶,可以除去苦澀味道,提升茶葉品質。加之目前世界茶葉消費的主要品種是紅茶,占到世界茶葉貿易量的75%以上,而近年來,國內市場對紅茶的需求量也穩中有升,研制紅茶產品將對河南拓展茶產業市場帶來廣闊前景。
研究市場,認準市場,開拓市場,具有中原特色風味的新派紅茶“信陽紅”應運而生,且“綠”且“紅”,河南傳統茶鄉信陽只有綠茶沒有紅茶的單一產業歷史由此改寫,河南的茶葉生產也由此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信陽五云茶葉集團董事長陳世強舉例說,以前信陽市只做信陽毛尖一種茶葉產品,茶農主要是在春茶上市的時候才有生意做。從2010年推出“信陽紅”后,茶農在其余三季也有生意做,短短一年的時間就增加了50億到60億元的收益。預計到“十二五”時期末,信陽市的紅茶產業將實現上千億元的經濟效益。
陳世強說:“如果把信陽市浉河區每年浪費掉的夏秋茶制作成1200萬公斤紅茶,按平均200元/公斤折算,全區茶葉產值將比現在翻一番還多,不僅能有效拓展農民增收空間,還可優化茶葉產品結構。”
在提高資源利用率的同時,河南主要茶產區還將產業鏈不斷延伸,茶飲料、茶食品、茶日用化工品、實用茶機械研發等方面也取得重要進展,茶產業結構逐步優化,茶葉深加工程度得以提升,茶色品種日漸多樣。目前,信陽毛尖茶飲料、環宇綠茶天然纖維內衣、茶多酚膠囊已投放市場,茶葉深加工品種也由過去單一生產炒青、烘青、蒸青等綠茶,發展到可加工生產綠茶、紅茶、黑茶、青茶等全產業模式,全省茶產業結構正日趨合理,后發優勢逐步顯現。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