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已經把打造首都經濟圈提上議事日程,首都經濟圈怎么建設、怎么規劃,正在謀劃之中。”日前,在由河北省政府與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主辦、河北省環首都綠色經濟圈建設辦公室和華夏幸福基業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首屆京津冀區域合作高端會議上,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司長范恒山指出,首都經濟圈規劃建設將成為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一個亮點和重點,將帶來區域發展格局和經濟發展格局的重大變化。
據了解,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推進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打造首都經濟圈,推進河北沿海地區發展”已經成為國家的新戰略,首都經濟圈將成為我國未來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之一,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打造首都經濟圈意義重大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全球城市化進程的大趨勢。京津冀大城市群的建立,必將形成整個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載體。”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首席談判代表、原外經貿部副部長龍永圖指出,首都經濟圈是一個世界現象,也是一個世界規律。首都經濟圈作為優質生產要素富集的特殊載體,已成為當今世界最活躍的區域經濟中心。幾乎任何一個國家都有首都經濟圈,從倫敦、巴黎、東京、首爾等城市的發展歷程看,沒有一個是孤零零的城市,而是在其周圍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城市圈和產業圈。推進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打造首都經濟圈是遵循世界城市化發展規律、實施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發揮了京津冀地區之間的比較優勢,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深化區域合作,進而推動區域良性互動發展,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清華大學區域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施祖麟表示,首都經濟圈發展戰略出臺,河北迎來發展新機遇。他指出,我國目前已形成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山東半島、遼中南、中原、長江中游、海峽西岸、川渝和關中等十大城市群,其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為發展較成熟的三大城市群,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就京津冀城市群發展現狀來看,由于北京、天津兩個增長級非常強大,河北出現了“大樹底下不長草”的狀況,2011年“推進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打造首都經濟圈,推進河北沿海地區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后,河北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應主動對接北京產業轉移,調整經濟結構,促進首都經濟圈快速發展。
河北省常務副省長趙勇認為,京津冀城市群發展面臨共同的挑戰,如優質生產要素未能自由流動、經濟發展急需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環境改造升級等,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三地在中央統一協調下共同推進規劃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產業一體化、市場一體化和社會管理一體化工作。河北環首都綠色經濟圈戰略將要構建起環首都高端產業帶、環首都城市帶、環首都城鄉一體化示范帶、環首都養老休閑度假旅游帶、環首都綠色生態帶,與首都發展緊密結合,服務首都,借力首都,對接首都。
互利共贏協調發展
范恒山指出,京津冀的合作是首都經濟圈做優做強的基礎,規劃和建設首都經濟圈,既要著力于發揮內部的潛力,又要充分利用外部的條件。任何一個地區,包括首都在內,擁有的資源和空間都是有限的,要使現有的生產要素能夠自由流動,充分開放合作,借資源、市場、人才發展。河北在建設首都經濟圈中要做好“五個發展”:一是一體化發展,通過一體化實現優勢互補,通過一體化解決公平公正問題,通過一體化解決發展機遇問題;二是錯位發展,與首都形成錯位,在發展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三是借勢發展,延伸首都的產業鏈條,延伸首都的其他發展空間,使河北借勢頭、借條件、借產業鏈發展自己;四是支撐發展,河北要以廣闊的腹地來支撐北京發展。
“區域一體化過程中,城市群成為區域經濟競爭的主要載體。京津冀地區具有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優勢,是我國參與東北亞區域合作的前沿陣地,我相信在大力建設首都經濟圈這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京津冀三地區域合作一定會有更加豐碩的成果。”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趙鳳山表示,多年來京津冀三地在經貿交流、合作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三地通過優勢互補、互通有無,共同推動了京津冀三地的繁榮與發展,北京愿意通過京津冀三地深入合作的方式,推動首都經濟圈的建設和發展。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