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從吉林省工信廳獲悉,“十一五”期間,吉林省食品工業努力推進產業升級,致力加快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注重科技進步和產品創新,從而使全行業取得超常規發展:五年間工業總產值增長了3.87倍,年均增長32.56%;工業增加值增長了3.1倍,年均增長24.82%;利稅增長了2.8倍,年均增長36.48%,均創歷史新高。
據該廳食品工業處處長穆可楨介紹,食品工業是吉林省第二大支柱產業,在全省具有突出的比較優勢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全省上下均對其十分重視,為此,“十一五”也就成為自改革開放以來行業增長最快的時期,并在許多方面取得了新突破。主要表現在:
增長速度取得新突破。工業總產值穩居全省各工業門類第二位,提前兩年完成“十一五”規劃的主要目標。連續突破了兩個千億元大關,2008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343.25億元,突破了1000億元;2010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238.45億元,成為全省繼汽車后第二個突破2000億元的行業。
在全國排名取得新突破。吉林省食品工業多年排在全國第18位左右,2007年進到16位,2009年再進到第11位,2010年繼續保持第11位,從而成為全國位次增長最快的省份。
在全省工業中的位次取得新突破。食品工業連續18年位列汽車石化之后,居全省工業第三位。2008年,超過石化行業33億元,首次躍居第二位,2010年則進一步穩固了第二大支柱產業的位置。全行業在全省工業比重的也逐步加大,由2005年的11.5%提高到2010年的16.9%,在全省工業經濟中的作用也進一步增強。
據了解,吉林食品工業之所以取得上述突出成就,關鍵在于吉林省近年來對促進食品工業的發展采取了多項強力舉措和優惠扶持政策,致使食品相關行業加工體系逐步完善,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十一五”期間,通過加大投資,優化資源配置,全省食品工業已形成涵蓋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和煙草制品業4個大類22個中類43個小類的比較齊全的產業體系。其中農副食品加工業在國內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和煙草制品業市場份額不斷擴大;精深加工產品和終端產品不斷增加,產業鏈逐步延伸,玉米加工業已延伸到生物化工領域,生產出丁醇、乙二醇、丙三醇等多種化工類產品,氨基酸類產品也由單一的賴氨酸發展到蛋氨酸、色氨酸、谷氨酸等多種氨基酸。葡萄酒、包裝水、冷凍飲品、大米等多數終端產品產量亦顯著增長,均是2005年的兩倍以上。目前全省已擁有12個中國名牌和中國馳名商標,87個省級名牌產品。
規模以上企業數量大幅增加,龍頭企業進一步壯大。截止2010年,全省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已達1343戶,比十五末增加了875戶。以長春大成、長春皓月等為龍頭的玉米、畜禽等一批大企業逐步壯大,已成為亞洲最大的玉米深加工和清真食品企業,2010年產值分別達到311億元和105億元。
高新技術得到充分應用,科技水平進一步提高。近年來,全行業充分利用省內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國際、國內先進技術為平臺,重點加強以食品加工為主的農產品深加工重大科技專項攻關,拉長、做大產業鏈,大力研發應用生物工程先進生產技術,微電子技術等,成功開發了利用秸稈及其他玉米副產物的制備乙二醇、丁醇等生物質醇類產品,促進了食品工業的科技進步,使產品科技含量不斷提高,競爭力不斷提升。淀粉生產濕磨工藝、谷氨酸(賴氨酸)生產工藝等多種生產工藝已達到國際一流水平,應用于生產后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目前,全省肉類加工、精制米、玉米淀粉、煙草、啤酒、乳制品等行業重點企業的裝備已達到或接近國際水平。
區域特色不斷發展,產業優勢進一步增強。“十一五”時期,全省各地區重視發揮區域優勢,重點圍繞玉米、畜禽、油脂、長白山礦泉水、葡萄酒、果仁和朝鮮族風味食品等推進區域特色產業發展,提升綜合競爭能力,形成了以德惠、農安、大安、輝南為中心的禽類產業區;以長春、遼源、長嶺為中心的肉牛肉羊產業區;以九臺、榆樹、公主嶺等為中心的肉豬產業區;以梨樹、扶余等為中心的油脂產業區;以乾安、松原、吉林等為中心的玉米深加工產業區;以安圖、撫松、靖宇為中心的長白山礦泉水產業區;以延吉為中心的朝鮮族風味食品產業區;以梅河口、永吉等為中心的果仁產業區;以通化、蛟河、左家為中心的葡萄酒等眾多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區。各地通過立足農產品資源優勢發展特色食品、綠色食品,涌現出一批競爭優勢強,發展潛力大的企業,帶動了農業產業化可持續健康發展。
盡管成績斐然,但是吉林省的食品工業在發展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和差距。據相關人士介紹,主要表現在產業結構還不盡合理,轉化增值能力偏低;區域發展不均衡,特色優勢尚待充分發揮;與發達省份相比,名優品牌不足,競爭力仍有待加強;企業研發機構少,整體創新能力不夠;配套服務體系不完善,產業間協作能力較弱等。針對這些問題和不足,吉林省正在制定更有助于全行業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十二五”規劃,并將于近期出臺實施。
來源: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