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來自各地的全國人大代表圍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并結合本地實際,提出了各地“十二五”宏偉目標和相關措施。作為中國經濟版圖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遼寧、湖北、江蘇、廣東、四川六省市對“十二五”的精心布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國各省市區“十二五”加快發展的思路、信心與謀略。
北京:加快首都經濟圈和中關村示范區建設
“打造首都經濟圈”、“把北京中關村逐步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這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確定的北京市未來5年發展方向。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委書記劉淇表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給北京定了兩件大事:一個是建設首都經濟圈,一個是把中關村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要把堅持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大力改善民生作為“十二五”發展的重中之重。下大力氣抓好首都經濟圈和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努力在形成創新驅動發展模式等方面有新突破。全力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推動北京在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上邁出堅實步伐。
“把北京中關村逐步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中關村率先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充分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寄予的厚望。對此,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市長郭金龍表示,北京今后5年要把科技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龍頭,率先形成創新驅動的發展格局。中關村工作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科技成果產業化;二是認真解決好體制機制創新,讓創新活力更好地釋放出來。
“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未來5年北京要突出4個轉變。”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發改委主任張工表示,北京將在發展戰略上向世界城市的更高標準轉變,發展動力向注重創新、管理和科技能力的提高轉變,發展布局向全面均衡、可持續發展轉變,發展目標向滿足社會多元化訴求轉變。
張工介紹說,北京市將以建設首都經濟圈為核心,努力實現由強調功能集聚向有選擇集聚轉變,由外省市單方面保障向雙向服務、實現共贏轉變,由服務自身向服務區域、服務全國轉變。充分發揮北京金融、科技等資源優勢,加強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實現優勢互補,統籌研究產業空間布局,實現更大范圍資源配置。“北京計劃以中關村為投資主體,與周邊部分省市共同開發、建設試點性區域合作產業功能區”。
根據日前公布的《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到2020年,中關村總收入將達到10萬億元,形成2-3個擁有技術主導權的產業集群,培育出一批國際知名品牌和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形成若干世界一流大學和科研機構,培養和聚集一批優秀創新人才特別是產業領軍人才,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對此,全國人大代表、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柳傳志表示,科技創新的主體是企業,而企業領導人的培養和團隊的打造非常關鍵,應通過體制機制創新進一步發揮創新型企業和企業家在中關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