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都經濟圈框架規劃將出臺,衛星城搶奪戰開始


    作者:謝良兵    時間:2011-03-31





    北京市規劃委主任黃艷22日做客北京城市服務管理廣播《城市零距離》“市民對話一把手”節目時透露,有關首都經濟圈的框架規劃年內有望出臺,而北京市的人口調控目標在1800萬人。北京周邊的衛星城爭奪戰也隨之開始。

      聯動機制建立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陳棟生對本網記者說,京津冀一體化的關鍵,是區域之間的協議分工,通過城市之間的協議來避免和彌補因過度競爭帶來的相互傷害。“做老大的關鍵還是在服務,能否提供周邊城市無法完成的平臺。”

      黃艷也坦言,“就北京論北京”很難有所作為,而且成本很高,根據國家“十二五”規劃,“城市群”的概念已提出,今后京、津、冀將在城鎮體系規劃、交通規劃、產業規劃等方面共建一張藍圖,共同調整。

      黃艷表示,今年北京已和河北建立起非常好的聯動和聯系機制,包括城鎮體系、交通設施、產業的規劃都將在一個平面上工作。北京市規劃部門從今年年初已與河北其他地方政府、省政府還有天津市頻繁“碰頭”。

      年初,河北方面成立了“河北省加快環首都經濟圈產業發展協調工作辦公室”,以協調首都經濟圈的事宜。

      此前不斷出現的京津冀都市圈規劃信息傳了7年的時間,導致部分投資者舉棋不定。因此,對于更多的投資者而言,首都經濟圈納入國家戰略讓他們吃了一顆定心丸。來自北京周邊多家開發區的消息稱,電話咨詢和前來投資的企業都有所增加。

      據京城一家券商的研究人士透露,這幾年,隨著京津冀都市圈規劃消息的不斷傳出,包括基金、私募、券商在內的各類投資機構也加大了對這一地區經濟尤其是轄區內上市公司的調研,以便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政策咨詢。

      爭建衛星城

      北京巨大的人口壓力帶來的資源瓶頸使得北京必須放棄一些城市功能。市場力量的興起正在重寫區域經濟版圖。陳棟生說,未來的首都經濟圈必然是一個以北京為核心的都市圈,而北京的周邊就是一圈大大小小的衛星城。

      北京幾年前曾出臺過衛星城規劃,但事實發展證明,只要北京不改變攤大餅式的功能集中發展路線,衛星城永遠就等同于生活配套的“睡城”。黃艷對此表示,北京“十五”期間的一個教訓,就是新城沒有配置好。

      黃艷表示,在首都經濟圈的框架下,未來3年,北京將盡量加快區域內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構建1小時、半小時交通圈,建設好北京新機場等重大項目,實現人流物流等互通互聯。同時,將研究完善相關利益分配格局和空間規劃布局,增加產業內在聯系。

      此前,為了承接北京的人口和產業,河北方面已經規劃了京東、京南和京北三座環北京衛星城。

      據介紹,固安、大廠等地以當地的開發區、產業園區為龍頭,以一些高端產業項目在園區的落地為契機,建設了高層次的城市核心區,五星級酒店,風景宜人的創意水街,現代的道路管網、場站等,既實現本地經濟發展,又避免交通、住房、就業壓力過大。

      陳棟生評價這種發展模式是北京周邊下一輪縣域經濟的新趨勢,其特點就是以產業發展為龍頭,以產業園區為平臺和載體,以園區吸引產業入駐,以興產催動擴城,產城融合,共生共榮。他們不走片面依靠聚集人口的思路,而是走產業和城市發展融合,以開發區帶動城市發展,強調生態觀念的新城。(記者 謝良兵)

    來源:經濟觀察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