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從“江蘇制造”轉向“江蘇創造”


    作者:胡春民    時間:2011-03-30





      “工業領域是結構調整的主戰場,信息化技術及相關產業是創新發展的前沿陣地和制高點。”


      “3月5日下午,胡錦濤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在與總書記握手的時候,我告訴總書記我來自江蘇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具體從事工業和信息化方面的工作,總書記馬上說‘你們做的是兩化融合工作’,這不僅一語中的點明了我們這個部門的基本職能,同時也表明在總書記思考、謀劃的若干重大問題中,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占據重要的一席之地,這是對我們的激勵和鼓舞。”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陳震寧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說。


      陳震寧說,工業領域是結構調整的主戰場,信息化技術及相關產業是創新發展的前沿陣地和制高點。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回顧“十一五”發展成就時,就調整轉型充分肯定了“東部地區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自主創新和競爭力逐步提高”,這個結論得到了江蘇省發展實踐的印證。


      “十一五”六大行業過萬億


      過去5年,江蘇省工業經濟始終保持高位增長,工業增加值占全國比重達到11.73%。歷經多年,總量占比在去年又重返全國第一位置,在機械、電子信息行業總量規模超萬億元之后,2010年又有紡織、冶金、石化、輕工4大行業一舉突破萬億元。過去5年,江蘇省新興產業和高科技產業也取得了快速發展。2010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由“十五”末的24%提高到33%;百億規模企業已達到120家,總數全國第一;6大新興產業銷售收入超過2萬億元,占工業銷售收入的23%。


      “量的擴大和高位增長無疑是江蘇省經濟發展的突出成效,但不是我們的主要追求,‘十一五’時期江蘇省就已經把‘調高調優調強’作為產業發展的基本取向。”陳震寧說。


      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能力建設也是江蘇一個突出亮點。陳震寧透露,江蘇已成為區域創新能力最強省份,全省80%的研發投入由企業完成,80%的科技平臺在企業建立,80%的引進人才在企業集聚,“3個80%”格局已經成為江蘇創新發展的鮮明特色和重要支撐。


      產業層次和集中度不夠高


      “我們在看到多年調整取得成效的同時,一定要理性地、清楚地看到江蘇省與先行先進地區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差距,看到江蘇省工業經濟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問題。”陳震寧認真地說。他認為,江蘇省存在的差距、矛盾和問題比較明顯地表現在產業層次和集中度不夠高,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強企業還偏少。


      2010年,江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1300家,平均主營業務收入不到1.5億元;百強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43萬億元,總量占比僅為26.8%。高端制造比重偏低,先進制造業占比僅為40%左右。全省工業增加值率不到25%,與國際35%左右的平均水平差距較大。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技術對外依存度達60%。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