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2月28日,山東省建材工作會議在淄博召開。會議回顧了“十一五”及2010年山東建材工業發展情況,部署安排了“十二五”及2011年的工作。“十一五”期間,山東建材工業取得了可喜成就,主要經濟指標實現大幅增長,連續位居全國首位。
據了解,2010年山東規模以上建材企業工業增加值完成1342.5億元,比上年增長24.98%,比2005年增長1.9倍,年均增長23.8%;實現銷售收入4280.5億元,比上年增長23.18%,比2005年增長1.78倍,年均增長22.7%;實現利稅538.7億元,比上年增長35.32%,比2005年增長2.1倍,年均增長25.5%;實現利潤351.6億元,比上年增長39.9%,比2005年增長2.4倍,年均增長27.8%。以上主要經濟指標均居全國首位。
主要產品產量穩步增長。2010年全省水泥完成1.48億噸,居全國第二位,比上年增長4.44%,與2005年基本持平;平板玻璃完成8024.54萬重量箱,居全國第二位,比上年增長32.9%,比2005年增長68.55%;玻璃纖維紗完成65.75萬噸,居全國第一位,比上年增長37.98%,比2005年增長1.41倍;石膏板完成7.16億平方米,居全國第一位,比上年增長9.99%,比2005年增長1.16倍;花崗石板材完成7108.98萬平方米,居全國第二位,比上年增長16.97%,比2005年增長80.4%;推廣散裝水泥8462.16萬噸,居全國第二位,比上年增長7.12%,比2005年增長47.3%。5年來,山東全省建材工業產銷銜接保持良好穩定狀態,年銷售率均在98%以上。
固定資產投資不斷增長,投資結構日趨優化。2010年全省規模以上建材工業資產總額達2224億元,當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60.69億元,居全國第三位,比上年增長24.94%。2010年全省建材工業投資規模比2005年增長了1.88倍,投資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水泥、平板玻璃、陶瓷等傳統產業的投資比重由36.85%下降到17.77%,玻璃纖維及制品、水泥制品、防水隔熱隔音材料等建材深加工產業投資比重由19.32%提高到26.08%。
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取得新突破。科技含量及附加值高的建材產品比重逐年提高,新型建材、無機非金屬材料和非金屬礦物材料等產業的主要經濟指標占全行業1/3以上。2010年全省深加工建材產品增加值完成475.7億元,比2005年增長3.04倍;水泥、玻璃、陶瓷和磚瓦等4類傳統建材產品增加值比重,由2005年的50.33%下降到2010年的33.33%。主導產業的技術結構、產品結構不斷優化,新型干法水泥、浮法及深加工玻璃、池窯拉絲玻璃纖維、高檔建筑衛生陶瓷等比重大幅提高。企業組織結構日趨集約化、大型化。節能減排和發展循環經濟取得新成績,2010年山東淘汰立窯水泥熟料產能2034.3萬噸,拆除立窯200座。“十一五”時期,山東累計淘汰立窯水泥7600萬噸,拆除立窯768座,超額完成目標任務;建成投產水泥純低溫余熱發電機組52個,總裝機400兆瓦,年發電量28.4億千瓦時。5年間全省建材行業消納各種工業固體廢棄物近3億噸,占全省工業利廢總量的70%。
“十二五”時期,山東建材工業將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節約資源、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為前提,以加快宏觀調控、淘汰落后、優化結構為主線,重點發展優質水泥、優質浮法玻璃和中高檔建筑衛生陶瓷;完善、延長建材產業鏈,提高產業綜合配套水平;大力發展各種輕質、高強、低能耗的新型建材,特別是新型墻材和化學建材;積極發展無機非金屬新材料和非金屬礦物材料,加大對新材料、新產品、新技術的支持力度;不斷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科技進步對建材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推動全省建材工業由大變強和可持續發展。到“十二五”末,山東建材工業的目標是,工業增加值達到3000億元,年均增長17.5%;出口創匯28.2億美元,年均增長9.8%;科技進步對建材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到50%;主要建材產品平均能耗降低15%;水泥熟料產能控制在1億噸左右,全部淘汰落后水泥產能,水泥散裝率超過70%。
來源:中國建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