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經濟增長速度“慢下來”,這是記者在江蘇省“兩會”上聽到的聲音。
剛剛落幕的江蘇省“兩會”,通過了江蘇省“十二五”發展規劃。規劃提出,“十二五”時期,全省綜合經濟實力、自主創新能力、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蘇南等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進入基本現代化。
選擇“低速增長通道”
降低GDP增幅,突出創新驅動,提升幸福指數,是江蘇“十二五”創新發展的主旋律。
記者了解到,江蘇“十二五”規劃與歷年我國各地區、各部門的階段性規劃的根本區別是,GDP增幅顯著下降,考核經濟發展的各種硬性指標大幅度減少,而體現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和改善民生的幸福指數空前增加。
江蘇省省委書記羅志軍在會上強調,當前江蘇的發展已經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十二五”時期,是江蘇推進兩個“率先”的重要階段,也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階段。他要求全省牢牢把握推動科學發展、建設美好江蘇這個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江蘇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
“兩會”期間,委員和代表們熱情洋溢地回眸“十一五”成就,凝心聚力地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放眼長遠,熱議“十二五”方針大計。
改革開放30年來,江蘇經濟總量保持了25年的高速發展,GDP每年平均保持10%甚至以上的高增長。“十一五”期間,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達到了全國最好水平。2010年江蘇地區生產總值40903.3億元,同比增長12.6%,年均增長13.5%;5年來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3046美元提高到7700美元,實現了翻番;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3186.8億元,同比增長22.4%,年均增長21.5%;進出口總額達到4658億美元,其中出口2706億美元,創歷史新高。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突破,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1223.8億元,為“十五”期末的兩倍,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30354.8億元,增長38.1%,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33%,比上年增長38.1%;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等六大新興產業銷售20647億元,占銷售總收入的23%,同比增長38%;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4%,區域創新能力持續保持全國第一的優勝地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全省總體達到省定全面小康水平,提前10年達到國家要求的全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在“兩會”討論中,江蘇省發改委主任毛偉明發言指出,“十二五”期間,江蘇明確提出基本現代化的目標是及時的。“十一五”期末,江蘇GDP已經超過了亞洲四小龍中的臺灣、香港和新加坡,僅落后于韓國。蘇南地區一系列指標已達到或接近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水平。但是我們在發展中還存在經濟結構、產業結構不夠合理,城鄉人民收入還落后于發達國家等明顯不足,這正是未來5年要著力克服和改進的難點和關鍵問題。
為了更好實施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十二五”期間,江蘇把GDP增速目標確定為年均增長10%,比“十一五”時期還下降3.5個百分點。
江蘇作為連續20多年領跑全國經濟的沿海發達地區大省,何以率先降低經濟增速?經過“兩會”期間的熱議,委員和代表們形成了共識:GDP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方經濟實力的核心指標,但不是唯一指標。在江蘇經濟發展已經達到一個較高水平后,主動選擇進入“低速增長通道”正是提升經濟發展質量,提升民眾幸福指數,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