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在剛剛召開的2011年吉林省國防科技工業工作座談會上了解到,“十一五”期間,吉林省軍工行業取得長足發展,全面完成國家重大裝備、重點型號、神州、嫦娥等一系列科研生產任務,核心能力建設躍上新臺階,軍民融合取得突出成果,實現了歷史性突破,主要表現在:
軍品生產任務全面完成,經濟運行質量顯著提高。全行業工業總產值由“十一五”初期的34億元增長到68億元,利潤由470萬元猛增到2.2億元,軍工行業保持了年均15%的增長速度。尤為可貴的是“十一五”的首年,就徹底結束了連續12年的大幅度虧損局面。
科研體系建設成效顯著,關鍵技術攻關取得突破。“十一五”期間,吉林省軍工行業高度重視科研體系建設,建立了以技術中心為主的科技研發體系,組建成立了吉林省軍工科技創新協會,技術創新能力得到不斷提高,收到明顯成效。這期間,該省軍工行業共有48個科研項目獲得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獎,其中一等獎8項,二等獎21項,三等獎19項;突破關鍵技術38項,申請發明專利46項,授權發明專利24項;新產品產值率達到33%。其中長春光機所為載人航天工程做出突出貢獻,得到胡錦濤總書記的批示表揚;長春理工大學星空激光通訊項目取得顯著效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軍民融合發展步伐加快,國防工業新體制正在形成。“十一五”期間,該省大軍工企業充分利用地緣和資金、技術、管理優勢,圍繞汽車、石油、裝備制造等支柱產業,大力發展民品,已實現汽車離合器、制動器、飛輪齒環等主要產品國內技術領先,全國市場占有率已達20%以上,民品產值也由“十一五”初期的20億元增長到41億元,軍民品比例由1:1提高到1:4,民品已成為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支撐力量。與此同時,與地方的合作也在不斷加強:中國兵器工業集團與吉林省政府共同投資1.3億元,建設汽車零部件開發中心,支持東光集團的發展;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投資100億元,在長春建設新能源基地;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與吉林省政府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合作建設長春航空工業園,投資清潔能源發電等項目。228廠、524廠、55研究所、5704廠等汽車零部件項目也得到了吉林省政府的專項資金支持。
據吉林省國防工辦負責人介紹,“十二五”期間,吉林省軍工行業將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四個堅持”的根本方針,按照軍民融合式發展和機械化、信息化復合式發展的要求,抓住建設先進國防科技企業的歷史機遇期,以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建設為總目標,以確保武器裝備科研生產任務完成和核心能力建設為主線,以優勢特色技術充分發揮為牽引,以自主創新為動力,著力履行軍工核心使命,力保軍工任務和能力建設全面完成;著力推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力保軍民結合、軍地融合發展取得新進展;著力推進軍工科研優勢發揮和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力保軍工科研項目、成果應用取得新突破。努力形成適應武器裝備發展需要的供給保障能力、自主創新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