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內率先提出“ 創建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縣”的西部重鎮,四川省成都市雙流縣近日正式出臺了《創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縣實施意見》。據悉,該縣將在3 年時間內建成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生產示范區1866 公頃,并在示范區內實現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專用標志規范使用率90%以上。此舉不僅為雙流沖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縣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雙流建設西部一流、國內領先的地理標志產品品牌基地吹響了出征號角。
雙流位于成都平原腹地,地理環境獨特,農業資源豐富,初步形成了優質精油、特色果蔬、無公害畜禽、林業水產、農產品加工物流等5 大特色產業板塊,是國內有名的“草莓之鄉”、“枇杷之鄉”。然而長期以來,雙流縣特色產品“大名氣”與特色產業“小塊頭”形成強烈反差,影響了農民收入,阻礙了經濟發展。
近年來,雙流縣委、縣政府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把實施地理標志保護戰略作為促進品牌經濟跨越式發展的著力點,以塑造特色品牌為核心,以暢通銷售渠道為重點,全力提升地理標志產品價值,有力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目前,雙流已經擁有雙流冬草莓、雙流枇杷、雙流二荊條辣椒、雙流云崖兔4 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在四川各區縣中排名第一。
如何實現地理標志產品從量變到質變,走出一條從數量最多到產業最強的發展之路?雙流縣委、縣政府將這一重任交到了雙流縣質監局的手中。經過半年多的深入調研和精心準備,2010 年3 月,一份內容豐富、操作性又強的實施方案擺到了雙流縣委、縣政府領導的案頭。隨后,以此為藍本的《雙流提高地理標志品牌價值的實施意見》正式出臺。
隨著雙流“把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與品牌經濟發展深度融合,加速構建西部一流、國內領先的品牌建設與使用體系”的構想出爐,當地特色產業駛入了做大做強的“快車道”。據雙流縣質監局局長余子游介紹,在實際工作中,雙流縣注重將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與實施標準化生產相結合,堅持以合作社為載體,實行統一主栽品種、統一農資、統一種植、統一技術規范、統一銷售的“ 五個統一”標準化生產模式,加快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制定6 個地理標志產品生產標準及栽培技術規范,嚴格市場準入和質量追溯,開展種植業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工作,形成了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三位一體,整體推進”的認證體系,有力推動了雙流地理標志產品的品牌價值提升和可持續發展。目前,雙流已經榮獲“ 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縣”,并成功培育了3 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鎮、5 個良好農業規范認證、50 個國家無公害農產品認證、38 個有機食品認證、56 個綠色食品認證、6 個GAP認證、1 個CHTC認證。
在標準開路的同時,雙流縣還注重將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與提高產業化水平相結合,積極推廣“公司+農戶+農業標準化+地理標志”的生產經營模式,大力引進和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村專合組織等經營主體,加快推進特色農業企業化生產經營管理,農產品深加工業全面提速,促進了地理標志產品的產業化發展,逐步使區域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目前,全縣已引進培育經營農產品的農業企業7 家,發展水果類農民專業合作社32 家,帶動農戶2.3 萬戶。
隨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雙流特色農產品在市場上身價倍增,4個地理標志產品年產值突破10 億元,不僅暢銷全國各地,還出口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俄羅斯等國。與此同時,一大批以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為原料的食品企業扎根雙流競相發展。以國內調味品龍頭企業四川天味實業有限公司為例,雙流縣以綠色、優質、安全的二荊條辣椒為該公司打開原料通道,幫助企業不斷邁向產業高端,既拓寬了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銷售渠道,也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目前,雙流永安鎮金果旺公司年產3 萬噸枇杷酒、籍田鎮九川公司年產2 萬噸果漿等項目相繼投產,進一步完善和壯大了雙流特色農產品的產業鏈條。
作為一張亮麗的城市名片,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還促進了雙流鄉村旅游業快速發展,“金色枇杷”、“草莓紅珍珠港”等一大批觀光旅游區不斷涌現,雙流第一、二、三產業的生產效益得到大幅提升,農民收入不斷增長。2009 年,種植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718 元,比獲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前增收1639 元,增長21.2%。
隨著地理標志這一公共品牌逐步轉化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生產力,雙流縣走上了“借助一件地理標志,帶動一個產業,富裕一方百姓”的發展之路。(張東 龔志偉)
來源:中國質量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