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州:傳統制造業模式不變,閑置資本難回歸


    時間:2011-02-24





      擁有8000億元閑置資本的溫州,去年上半年投資增速卻排名浙江省倒數第二。大量資本“逃離”傳統制造業,以至于溫州市“十一五”時期規劃的產業升級未取得實質性突破。這不禁使人們對以低成本優勢和薄利多銷取勝的“溫州模式”的質疑聲越來越大。


      不可否認,溫州傳統制造業曾經創下過諸多奇跡。


      中國五金潔具之都、中國電器之都、中國鞋都、中國皮革之都……到2009年末,溫州已有36個國家級產業基地,是“溫州模式”的核心所在。然而,多年來大多數溫州傳統制造業的利潤僅在3%—5%之間,隨著近年各地制造業的崛起、人民幣升值以及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在溫州,“愿意投資傳統制造業的人越來越少”。


      以溫州支柱產業制鞋業為例,發展高峰時曾有超過6000家企業,目前已降至2000余家,不少鞋企選擇了停工、半停工或退出,奧康、康奈、百麗、東藝等溫州知名鞋企皆外遷成本較低地區建廠,至川、渝、皖甚至海外。而在這一產業調整變化過程中,導致大量閑置資本。統計顯示,2009年前三季度,溫州市鞋革行業共完成投資6.25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5.8%,行業投資意愿并沒有順應生產復蘇而回升,反而呈現“一升一降”的不同走勢,行業投資額僅占該市限額以上固定資產投資的1.4%,大大低于產值比重。


      溫州的大量資本寧愿閑置也要“逃離”傳統制造業,從表面上看原因很簡單,傳統制造業利潤太薄,企業經營稍有閃失便會血本無歸,但從更深層次探究,則在于溫州傳統制造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和人才儲備難以滿足現代化工業的需求。


      如果說一個行業的新品開發率不足整體制造業水平的一半,這個行業的發展顯然難有前景可言,但這樣的現實正在溫州上演。溫州的五金泵閥產業,新產品率不到10%,遠低于浙江省裝備制造業18%的平均水平。再說人才,溫州90%的民企,每萬名勞動者中研發人員僅40.7名,科技人才總量明顯不足。


      溫州傳統制造業有陷入“空心化”的危險,要改變目前現狀,則亟需大量閑置資本的回歸。目前,溫州市政府已實施在外溫商“回歸工程”,旨在推動海內外溫州企業的引進,資本、技術、人才、資源和項目的回流。對于企業來說,在現實情況下,無論停產、轉產還是外遷都只能是適應一時之需,暫緩企業的成本壓力,而長遠發展則要靠創新和智力提供支持。


      只有擺脫舊有的“溫州模式”,閑置資本才有可能回歸溫州傳統制造業,這需要下大功夫,更需要政企的聯合推動。(劉文)

    來源:消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