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十一五”期間,綜合配套改革在東中西部不同地區推進試點,一系列區域規劃編制完成并逐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穩步推進,使得區域經濟發展格局發生重大轉變。
2007年12月14日,武漢城市圈獲批成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3年來,武漢城市圈緊扣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開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破除深層次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先行先試、率先突破”的濃厚氛圍已經形成,產業格局和經濟結構正在向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兩型化”目標調整,成為帶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增長極。
目前,武漢城市圈總人口約3000萬,占湖北省總人口近一半;區域面積58000平方公里,約占全省的三分之一;經濟總量約8000億元,占全省的三分之二。
2010年12月23日上午,咸寧市咸安區農民陳少居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眼科痊愈出院。他驚喜地在該醫院結賬處領到了新農合“直補”報銷費3275.97元。而以前,這筆費用得等他回到咸寧后再到當地農合辦報銷。
和陳少居一樣,到2011年2月底前,1881萬持武漢城市圈農村居民健康“一卡通”的參合農民在武漢21家定點醫院就醫時可享受即時結報。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正是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試”的成果。
體制機制創新破題
“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最大的優勢就是試驗權,我們要在科學發展上先試先行。”湖北省常務副省長李憲生說,“圍繞建設‘兩型社會’的要求和城市圈自身的特點,‘撤藩籬,破壁壘’,一系列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正在武漢城市圈內形成。”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