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著力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時間:2011-01-14





    “十一五”期間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的“黃金期”。它是寧夏發展最快的5年,是城鄉面貌變化最大的5年,也是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5年。2010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生產總值是2005年的2.6倍,年均可比增長12.6%;地方財政收入是2005年的3倍,年均增長25%。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500億元,是“十五”時期的2.9倍,年均增長26.7%。

    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主席王正偉介紹說,由于受資源稟賦、自然條件和發展基礎等方面因素的約束,寧夏經濟發展存在一些突出困難和矛盾。一是產業結構不合理。二是區域發展不平衡。三是技術創新能力不強。四是生態環境建設壓力大。針對這些問題,近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轉變發展方式,堅持調整結構與擴大總量、政府推動與市場引導、突出重點與整體推進、改革開放與自主創新、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五個結合”,著力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

    ——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努力擴大經濟總量。依托自治區資源優勢和現有基礎,大力推進工業結構調整,發展壯大能源、化工、裝備制造、農副產品加工等“五優一新”產業,煤炭產量達到5510萬噸,電力裝機達到1015萬千瓦,煤化工產能達到500萬噸以上,“五優一新”產業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70%以上。不斷優化農產品區域布局,培育壯大發展枸杞、馬鈴薯等十三大特色優勢產業,優勢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82%,2009年接待國內外游客91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53.4億元。

    ——淘汰落后,狠抓生態,切實消除發展瓶頸。大力淘汰落后產能,積極發展清潔生產。“十一五”以來,累計關閉小火電30萬千瓦,小煤礦187萬噸,小造紙12.7萬噸,小水泥125萬噸,小電石17.5萬噸,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5.8%,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分別削減8.4%和12.6%,下降幅度走在全國前列,銀川市環境空氣質量在西北地區省會城市中名列第一。加快發展清潔能源,到2010年風電裝機達到100萬千瓦,太陽能光伏發電達到10萬千瓦時,年發電20億千瓦時,加大污水、垃圾、醫療廢物等主要污染治理力度,實現了連續三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雙下降”,加強防沙治沙示范省區建設,成為全國唯一實現“人進沙退”的省區。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9.84%,年減少流沙500萬噸,沙化面積減少近50萬公頃。

    ——科技為先,注重創新,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顯著增強了全區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一是加強科研機構建設,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在煤基甲醇、鎂冶煉、多晶硅生產、鈹鋁合金制造等方面攻克了一批技術難題,多晶硅冶金物理法生產、發電機大型水輪機葉片制造等技術達到國際或國內先進水平,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1.5%,比“十五”期間提高2.2個百分點。

    ——統籌城鄉,改善民生,不斷促進和諧發展。5年來,自治區在經濟跨越發展的過程中,加快推進城鄉發展、山川發展,不斷縮小發展差距,實現均衡發展。大力實施開發式扶貧,累計減少貧困人口110萬人,其中絕對貧困人口減少45萬人。二是加快社會事業發展,加強教育、文化、衛生、科技等社會事業和公益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擴大城鄉就業,每年新增就業6萬人以上,解決了110萬人口的飲水困難和130萬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實施生態移民搬遷工程,累計搬遷移民44萬人,200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25元,年均增長14.7%;農民人均純收入4048元,年均增長12.7%。

    來源:經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