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擺脫炒作之名_溫州疏導千億民間資本
近年來,溫州資本在市場上四處“點火”,爭議不斷。如何讓溫州民間資本擺脫炒作之名?溫州市政府近日專門出臺文件,試圖為數千億元的資本勾畫一條清晰的疏導路線圖。
這份《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被簡稱為“18條”。
規避資本投機風險
溫州市市長趙一德在2010中國(溫州)民間資本發展高峰會上發言時曾表示,長期以來溫州的民間資本始終在保值與貶值的交鋒中發展。逐利是資本的天性,但是幾千億的民間資本在銀行體系之外,而且以短期套匯為主投機,有很大風險。
“18條”為民間資本提供的投資渠道共有3個部分,一是進一步拓寬民間投資的領域和范圍,重點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進入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領域、市政公用和社會事業領域、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領域。
二是地方金融創新,包括大力發展各類創業投資企業,大力發展地方金融機構,完善民間投資金融服務、健全融資性擔保體系。
三是鼓勵和扶持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引導在外溫州人和外資回溫州投資。
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稱,目前溫州市的銀行余款超過6000億元。“2010年大量民間資本還是處在徘徊、觀望、等待的狀態,沒有大面積進入某一個領域,大家也都急切地尋找新的投資方向。”周德文對《第一財經日報》說。
在經歷了山西煤改等事件后,溫州民間資本在折戟之余選擇回流。而目前表現出的一些投資傾向,主要集中在金融領域、創投領域以及涉農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這些恰恰與“18條”引導的方向合拍。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