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波動增加30%的成本,棉花瘋漲增加60%的成本,勞動力成本增加15%……”盤點今年的業績,紡織企業的老板感慨萬千。
今年以來,美國市場剛剛從金融危機中復蘇,歐洲又爆發主權債務危機;工廠剛恢復正常生產,工資漲幅就超過了訂單額增幅,還遭遇了“拉閘限電”;利潤總算回到了國際金融危機前的水平,棉花、化纖等上游原料價格又相繼暴漲……
“長三角”紡織陷入成本困境首先,今年紡織原輔材料成本比上年增長約30%;其中棉花等上游原料成本漲幅最高超過一倍,漲幅之大創下15年來新高。攤開今年棉價走勢圖,根根曲線讓人驚心動魄。從1月4日14879元/噸起步,隨著紡織服裝產品出口增長,棉花供需趨緊,3月陡漲1100元/噸;5月,國家增發80萬噸進口棉配額,但受印度禁運棉花影響,供需緊張加劇,上漲1000元/噸;9月突然發力,最高沖至22684元/噸,漲幅超過4600元/噸;10月劇烈波動,月底沖至3萬元/噸;12月出現連續反彈,至2.8萬元/噸左右。
其次,勞動力價格上漲成為常態。今年,紡織業勞動力薪酬福利漲幅普遍在10%以上。長三角地區的工資漲幅高達20%。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重點提升居民消費能力。這就需要提高勞動者收入。作為勞動密集型的民生產業,紡織業漲工資也是收入分配改革的大勢所趨。
再次,節能減排也是紡織業必須邁過的一道坎。目前,中國紡織工業總耗能占全國工業總耗能的4.3%,廢水排放量占全國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的10%,淘汰落后的任務很重。今年下半年,在長三角地區,紡織企業及集群淪為“拉閘限電”的主要對象。
調整結構產業升級勢在必行原材料價格上漲動輒翻番,對企業而言,亟需通過多種手段提高成本控制能力。這可以經過一系列的技術改造和管理優化,使成本下降;同時還可以收購產業鏈的上游資源,或研發規模化的可替代資源,成功利用上游優勢大賺特賺。
改造產業鏈、創新商業模式,也是新的利潤增長點。調整產品結構成為不少企業應對原材料波動的選擇。對紡織業而言,低成本時代的終結固然痛苦,但是,新消費時代的到來無疑是重大利好。國際經驗顯示,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000美元后,社會消費將更注重品質和品牌。中國紡織業恰好邁入了這個消費新階段。紡織企業可以利用這個機遇,建設產業鏈終端,向下游服裝產業發展。
紡織業中的產業用紡織品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為新能源、環保、生物醫藥等產業提供基礎產品。像高鐵路基土工布、風力發電機葉片、人工心臟瓣膜、汽車安全氣囊等,都是產業用紡織品。如今,產業用紡織品僅占全行業纖維加工量的17%,“十二五”期間,這一比例有望提高到19%。如能緊緊抓住這個機會,對企業來說,也是個相當好的發展機會。
產業升級與消費多元化既是長三角紡織業發展的壓力,也是創新的驅動力。中國紡織服裝業的商業環境仍然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如能把握好這兩點,長三角紡織必能走出成本困境,把產業發展推向一個新高度。(高沖)
來源:消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