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田洪順以加快實現種植(養殖)、加工、貿易與科技等為一體的中藥材產業化,促進從中藥材生產大省向中藥材產業強省發展為主旨的《山東省關于促進中藥材產業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日前由山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制定出臺并印發各地,在全省開始組織實施。
山東省是中藥材生產大省,資源優勢突出,規模居全國前列。目前該省中藥材產業在實施中藥現代化過程中逐步形成三大特點:一是中藥材生產形成區域特色。臨沂、菏澤、泰安、淄博、濰坊、威海等地,有三十多個縣(市、區)中藥材產業具有規模優勢;平邑金銀花、博山桔梗、萊蕪、沂源、臨朐等地的丹參、文登西洋參、曹州丹皮、沂州木瓜、東阿阿膠等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或特色產業。二是中藥材規范化生產穩步推進。“十一五”期間全省批準建設10個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示范縣基地,在建規范化中藥材種植基地30多處,開展了中藥材的綠色、有機、無公害認證。三是中藥科研教育力量雄厚。目前,該省有6所高等院校和技師院校設有中藥類專業,3所院校設有中藥資源或中藥材專業,3所高校具有中藥材博士培養方向。20多所高校和研究院(所)從事中藥材研究和開發,建有山東省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中藥材良種選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山東省阿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但是野生資源保護不足、品質逐步退化、栽培技術落后、對中藥材初加工技術重視不夠、中藥材生產集約化程度低等問題,制約著全省中藥材產業的發展。
《意見》確定山東省中藥材產業的發展目標是:以規模化、規范化、生態化、現代化和市場化為目標,加快建設中藥材產業體系。至2020年,全省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15萬公頃,產值達150億元以上,重點抓好20~30個中藥材生產優勢縣(市、區),在面積、產量和產值上處于全國前列;建設規范化生產基地40個以上,爭取至少20家企業通過GAP認證;選育20個以上的藥材良種,使大宗藥材良種貢獻率提高到40%;制定15種大宗藥材或特產藥材的產地加工規范和質量標準。
《意見》明確今后的工作重點是:一要加強野生藥材的撫育保護和研究,推廣規范化采集;二要加強現代中藥農業技術和生物技術研究與推廣;三要加強中藥材基地建設和GAP認證。
來源:中國醫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