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普洱茶行業的消費端正在發生‘裂變’,線上買茶和關于茶的時尚、文化消費崛起,給行業帶來很大挑戰,茶產業提檔升級必須順應消費升級。”資深茶人周重林表示。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優勢特色農業提質增效計劃,促進茶葉等產業提檔升級。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到茶,讓從業者備感振奮,如何提檔升級成為業內熱議的話題。
2014年下半年起,云南普洱茶遭遇行業低迷。兩年多過去了,有人仍在哀嘆“生意不好做”,有人卻感嘆行業的“春天來了”。
生產更規范——“生態茶園”控制化肥農藥使用兼顧產量和質量
走進云南省津喬普洱昆明營銷中心,環境現代,面孔年輕。中心總經理80后的楊紹巍說:“工廠和茶園是按照可以參觀旅游設計施工的,茶園基地永遠是‘第一車間’,不能有半點馬虎。”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有代表委員提出,我國茶葉產量去年達243萬噸,剩余茶葉加上收藏茶總量估計達60萬噸,再加上中西部茶園的擴張,供大于求使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3月初,云南產茶重地西雙版納州召開分析會,西雙版納州茶葉協會常務副會長趙汝碧認為,今年春茶價格走勢是“兩平一升一降”,即古樹純料、稀少古樹茶價格與去年持平,森林茶(原生態茶園)價格將有所上升,而臺地茶價格可能穩中略降。他建議,地方和茶企加快有機茶園建設,發展優質原料基地。
據了解,雖然春茶上市,但有些地方密植的臺地茶卻出現棄采現象。原因是臺地茶賣不上價,對茶農傷害大。分析認為,這和一個地方的茶葉有無龍頭加工企業、品質和口碑如何密切相關。與此同時,經過植株疏松并控制化肥農藥使用的“生態茶園”,由于兼顧了產量和品質,逐漸成為茶園中的翹楚。
在“千年茶鄉”云南省保山市昌寧縣,溫泉鎮松山村茶農劉紅德家有50多畝生態茶園。去年,他家茶葉加工收入有6萬多元。劉紅德介紹,現在茶園里都是人工除草,不用除草劑。如今來收購茶的人都要現場開湯試茶,甚至帶著儀器檢測,茶葉農殘超標肯定賣不出去了。溫泉鎮是保山市第一茶葉大鄉,溫泉鎮黨委副書記禹曉寧介紹,鎮里重點在質量安全上下功夫,讓消費者喝上安全放心的“溫泉茶”。
如今,云南省的茶園面積已經超過600萬畝,與全國一樣,也面臨著產能過剩的問題。近年來,普洱市堅持對茶園進行生態改造,成效明顯。如普洱祖像茶園通過了美國、歐盟、日本等多項有機認證,茶園不使用任何農藥和化肥,甚至“抓到一條蟲就獎勵茶農五分錢”。除了傳統茶園的生態改造,對茶園的綜合開發也在探索。楊紹巍認為,對許多品牌茶企而言,發展茶山游等融合發展的路子,將一舉多得。
消費更時尚——茶店茶樓時尚創新讓茶農錢袋子更鼓
在許多人眼里,茶店或者茶樓還是一副老氣橫秋的樣子,離年輕人有點遠。在云南昆明長水機場的大益茶庭徹底顛覆了這個印象,店面裝修風格時尚簡約,里面售賣“金普芮”系列茶飲料和各式咖啡,有普洱手工餅系列茶食,還有西雙版納一絕甜品“泡魯達”,其一次性沖泡普洱茶的茶飲機,更讓人大開眼界。茶庭的商業系統,使茶空間連鎖經營一下子站到了時尚消費的前沿。
大益集團董事長吳遠之介紹,茶庭項目自2012年就開始準備,如今全球共有20多家。此前他們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區域進行商業試水,為的是摸索一套嶄新的商業模式。“我們計劃開遍世界各大城市。”吳遠之相信,“茶除了在家里、寫字樓里喝,還可以在茶庭里喝。”
坐落在西雙版納勐海縣的大益茶庭,一天最高的銷售額有上百萬元,絕大多數消費者還是找上門來的旅游散客。大益茶庭成為當前普洱茶時尚消費的一個縮影。目前在市場上銷售火爆的“小青柑”,把普洱散茶和陳皮結合起來“混飲”,因其健康功效和方便品飲而受青睞。吳遠之說,普洱茶市場熟茶的價值發現和柑普等單品的熱銷,都是消費新趣味和產品創新合力推動的結果。而銷售端的每項創新,都關乎茶農的錢袋子。吳遠之說:“茶產業是精準扶貧的產業,大益在勐海最大的貢獻就是帶動了各民族茶農增收致富。”
據統計,2016年,云南省茶農人均來自茶產業的收入達2900元,較2015年增加300元,增長11.5%。
回味更美好——茶產業對接休閑生活康體旅游保健養生等新業態
弘益大學堂“掌門人”李樂駿在微信朋友圈發了條信息:學堂的生活美學課程受邀走進云師大附小,春節后,這門課程陸續收到昆明大中小學甚至幼兒園的邀請。
在昆明北部雄達茶城“錐子周文創”工作室,周重林正在努力推進他的“茶書館計劃”。很難用既定的商業模式去概括周重林正在做什么,用他的話說,是文化變現和知識付費養活了自己,“沒想到茶書會這么好賣”。
到2020年,云南省茶葉種植面積將穩定在600萬畝左右,高產優質茶園面積占到七成;茶葉產量穩定在35萬噸,精深加工提高到八成;茶葉綜合產值將達800億元,力爭實現1000億元。一面是“千億產業計劃”,一面是產能相對過剩的現實,云南省農業廳廳長王敏正表示,茶產業要走出一條新路,必須和休閑生活、康體旅游、保健養生等新業態相結合。
當前,“互聯網+”、融合發展、消費升級等潮流,早已把茶葉從農副產品里“點石成金”。周重林判斷,茶葉消費正由“柴米油鹽醬醋茶”,轉向“琴棋書畫詩酒茶”。推動和完成這場轉變,關鍵的是高知群體的加入。目前,云南一大批受過正規高等教育、視野開闊、創新力強的“茶界80后”開始嶄露頭角,周重林、楊紹巍、李樂駿都是80后。吳遠之介紹,為了便于廣攬人才,大益集團在北京設立了大數據中心,在廣州設立了營銷中心,在上海組建大益茶庭總部。(徐元鋒)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