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二級以上中醫醫療機構82個;全省非中醫藥醫療機構普遍設立了中醫科室—— 中醫藥“特色牌”惠民保安康
黑龍江新聞網訊 數字統計,1~9月份,全省中醫門急診達604萬人次,占全省門急診人次總數的12.97%,比2008年提高5.49%;全省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中藥銷售額43519萬元,占藥品銷售總額的2.76%,比2008年增長31.4%。全省中醫適宜技術銷售額占醫療服務收入的0.13%,比2008年增長64.2%。
近日,記者走進五常市、望奎縣和哈爾濱一些社區,感受到中醫中藥的推廣已經成為我省醫改的一大亮點和突出特色。
家門口看中醫
治病不難也不貴
66歲的陳玉清,是望奎縣東郊鄉前水五村衛生所的老中醫。“村里2164人,現在來村衛生所看中醫的人能占40%~50%。沒入冬前,一些心腦血管病的老年人已經提前來抓藥了。為了方便村民看病,我自己又種了點常用的板藍根、紅花、荊芥。”他一邊給來看病的村民抓藥,一邊告訴記者。
中醫藥“簡、便、廉、驗”的特點很受農民歡迎,“主要是價格便宜,再有還是老百姓認可中醫。”有45年行醫經驗的陳玉清如是說。
在東郊鄉衛生院,記者巧遇前蘭五村的村民陶國校,當時他正躺在中醫治療室做牽引康復,“腰間盤突出疼得厲害,走道直不起腰,只好扔下家里的農活來治病了。”老陶說,“今天是第6天了,有效果,再配合吃點中藥,挺好!你問我看病花多少錢啊?便宜,新農合65%報銷,一次牽引我個人也就負擔10多塊錢。”鄉衛生院的中醫張德輝告訴記者,“腰間盤突出、肩周炎、頸椎病、風濕都是常見病,農民常來按摩,再抓點中藥,用自動煎藥包裝機煎好藥,非常方便。”
望奎縣衛生局局長鞏澤華說:“農民可能也說不清楚什么是中醫適宜技術,但只要方法確實有效,價格又便宜,農民就會相信并接受。”
為方便百姓就醫,望奎縣于2007年把縣中醫院納入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把鄉鎮衛生院設立中醫科、村衛生所提供中醫藥服務作為納入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的必備條件,同時要求每個村無償為衛生所提供2畝中草藥種植用地,鼓勵鄉村醫生自種、自采、自用中草藥,并納入新農合補償范圍。住院患者使用中醫藥治療在原有補償標準的基礎上,再提高10個百分點,取消補償起付線,門診慢病患者使用中藥飲片和針灸、推拿、按摩、刮痧等中醫適宜技術治療按65%的標準補償,使更多的農民接受中醫藥診療服務。
叫響中醫藥特色
激活產業鏈條 品牌效應凸顯
為推進中醫中藥和中醫適宜技術在全省的普遍應用與推廣,我省將中醫中藥和中醫適宜技術納入新農合報銷范圍,并適當提高中醫中藥和適宜技術報銷比例,同時在新一輪藥品招標中,將中藥材價格整體下降26%。不僅如此,在我省醫改工作推進過程中,中醫藥的品牌效應逐漸凸顯。
五常市中醫醫院的“中醫腎病、中醫骨傷、腦中風”三個專科是省級重點專科。醫院自制的中藥飲片和中藥制劑在當地小有名氣。醫院藥局副主任王麗群告訴記者:“今年1~9月末,藥品總收入2096萬元,其中中藥1064萬元,占50.8%。中藥飲片65.4萬元,占31.2%,制劑藥品364萬元,占17.4%。”該醫院在中藥制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中藥制劑水平躍居全省縣級中醫院前列,修建了符合國家GMP標準的中藥制劑室,由過去的8個品種增加到15個品種、20多個劑型,在治療一些慢性病、疑難病及專科疾病上有獨到的診療技術,發揮了重點學科的作用。王麗群說,像牛黃芩梔膠囊、骨痛消膠囊、鎮咳散、消瘀散等醫院自制的中藥制劑非常受歡迎,“老百姓看的是療效,很多人慕名而來。”王麗群說。
而望奎縣更是形成了中草藥的產業鏈條,利用當地的重要資源優勢,加強中草藥種植、生產、加工基地建設,充分發揮中藥產業優勢。依托招商引資企業“黑龍江雪靈峰中藥飲片公司”,積極探索“公司+基地+農戶”的種植模式,無償劃撥5000畝排灌方便的土地,用于藥材的集中種植和樣板田實驗,大力推進北藥開發進程,推廣種植板藍根、防風、黃芪等“北藥”藥材。通過基地產業示范作用,帶動藥材規模化、現代化種植。
推廣中醫“治未病”
中醫藥文化走進社區和家庭
中醫藥是我國獨具特色的醫學科學和傳統文化,秉持“治未病”的理念,強調“未病先防”,重視疾病預防以及養生。
如今在全國73個試點地區啟動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醫藥服務項目試點工作,探索將中醫藥服務逐步列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為城鄉居民服務。2011年調整后的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包括10大類41項,衛生部要求,在健康檔案、婦幼保健、慢性病患者管理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要利用中醫藥適宜技術為居民提供預防保健服務。
哈爾濱市道里區共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中醫藥”和“康復服務”為特色品牌,探索社區衛生服務的新模式。社區醫生用中醫治未病和養生保健理論指導居民預防調攝、養生保健,增強居民防病意識,達到未病先防、病后調護、愈后防復的目的。中心副主任蘇適說:“中心中醫科診室有兩個,每天接待求助的中醫治療咨詢患者40余人次,其中內科疾病、婦科疾病、皮膚科疾病居多。兩個針灸科診室,每天接待針灸刮痧理療病人120余人。”
不僅如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里的中醫體質辨識測試系統受到老百姓的追捧,這是一種智能化的自我健康管理模式。記者在哈爾濱市道里區建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體驗了一次“數字化”的體質辨識。拿出身份證對著測試儀掃描,輸入身高、體重、血壓、血糖等個人信息,再輸入個人的性格、飲食習慣等信息,不到10分鐘,測試系統就能給出一份詳細的報告書,上面會列出你的基本信息、健康信息、體質測試分數、體質類型、健康管理指導及個性化指導建議。
這臺測試系統從去年8月投入使用以來,已經為轄區里400余人做過中醫體質辨識。中心主任徐明說:“如果是中醫對患者進行體質辨識的話,大約需要20分鐘左右的時間,采用自測的方法,極大縮短了患者等候時間。”
來源:黑龍江新聞網-黑龍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