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黑” 變“綠”、由“一”變“多”,正由過去單純依靠煤炭產業向大力發展接續替代產業轉變
黑龍江新聞網訊 七臺河在轉型。由“黑” 變“綠”、由“一”變“多”,正由過去單純依靠煤炭產業向大力發展接續替代產業轉變。轉型在提速。今年,七臺河市重點推進的千萬元以上產業項目110個,總投資135億元,新開工的產業項目中,非煤轉型項目數量占88%、投資額占68%,首次雙雙超過煤炭及煤的相關產業。
七臺河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華麗轉身。
從某種意義上講,主動迎接挑戰,未雨綢繆,實現七臺河經濟發展的戰略性轉型,是一種歷史責任。早轉主動,晚轉被動,不轉沒有出路
七臺河因煤而生、緣煤而興。
在“寧可汗水漂起船,不讓國家缺煤炭”的口號指引下,多年來,七臺河為國家提供了5億多噸優質原煤。七臺河因此頭戴諸多光環:國家保護性開采的三個稀有煤田之一,全國重要的煤炭生產基地、東北地區最大的主焦煤生產基地、黑龍江省唯一的無煙煤生產基地……
可是,和所有資源型城市一樣,七臺河也面臨資源枯竭的問題。
2009年,七臺河市被國家列為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這一消息在七臺河市引起巨大震動,人們在驚愕、迷茫中思考著。
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急需調整,勞動就業和再就業壓力巨大,城市建設歷史欠賬多,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多層面的困難挑戰著這個城市的抗壓能力。
資源型城市七臺河如何轉型,成為七臺河市委市政府急需迫切解決的問題。
七臺河市委書記張憲軍說:“我們決不能再走過去單純依靠產量擴張拉動增長的老路,必須立足煤炭、延伸煤炭、超越煤炭,既要堅定不移地做強做大煤炭主導產業,大力發展煤炭循環經濟;又要加快發展非煤替代產業,推動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
早轉主動,轉晚了被動,不轉型則沒有出路。今年1月初,七臺河市第八次黨代會提出:“推動安全發展、循環發展、轉型發展、綠色發展,加快經濟崛起,為建設繁榮富庶秀美文明的幸福之城努力奮斗。”
二次創業、投身轉型成為這個城市前進的號角,七臺河經濟轉型開始提速。
轉型這個課題是因為煤而生,破題,也恰恰從煤開始。大力發展煤炭循環經濟,把原煤吃干榨凈,從“煤”轉起,七臺河走出了一條特色轉型之路
轉型,很急迫。問題是,需要時間。
按照資源型城市轉型的規律,尤其對煤炭資源城市而言,至少要用幾十年時間,才有可能成功轉型。
多年來,“一煤獨大”的資源格局造成了七臺河對煤及相關產業的嚴重依賴。如何爭取時間,走出一條具有煤炭資源型城市特色的經濟轉型、發展方式根本轉變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立足于基本市情,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大力發展煤炭循環經濟、延長產業鏈條、增加產品附加值,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
幾年來,七臺河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的根本措施,不斷加大推進力度,無論是單個企業的點循環,還是某個產業的線循環及工業園區內的面循環,各個層面均有較大的突破。
以寶泰隆、億達信等公司為代表的煤焦企業,通過發展焦爐煤氣制甲醇、煤焦油加氫、苯加氫等項目實現了物質合理循環、價值逐級增高、余能回收利用。寶泰隆公司正在建設的年產30萬噸煤焦油深加工工程和年產5萬噸針狀焦工程進展順利,將于明年竣工投產。
晝夜燃燒的“天燈”熄滅了,污水橫流的現象沒有了,各產業鏈之間互為資源、吃配發展,基本實現了原煤“吃干榨凈”和效益最大化。
新興煤焦化循環經濟園區、茄子河煤電建循環經濟園區,成為七臺河市典型的煤炭循環經濟示范園區。
如今,七臺河市原煤實現了全部入洗,優勢焦炭、煤化工、電力、新型建材等接續產業漸具規模,煤——焦——化工、煤——電——建材,煤炭產業循環經濟鏈條基本形成。
焦爐煤氣制取甲醇、煤焦油加氫、煤矸石發電和制磚已逐漸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1噸焦煤經過洗選、煉焦、制成化工產品,與銷售原煤相比,銷售收入增長了1倍多,工業增加值增長了2倍多,經濟效益增長了3倍多,洗選、煉焦等產業抗御市場風險和競爭力明顯增強。
全市通過煤矸石發電,年消耗煤矸石、煤泥400萬噸;通過發展新型建材,年消化煤矸石和粉煤灰65萬立方米,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75%;通過發展節能環保項目,年可利用礦井水回用率達70%。
據測算,循環經濟的發展,每年將為七臺河帶來8億多元的直接經濟效益,拉動當年工業增加值增長15個百分點以上。
七臺河市將有限的資源吃干榨凈,變工業廢物為生產原料,變城市垃圾為再生資源,逐漸走出一條特色轉型道路。
跳出產業衰退循環,實現由“黑”變“綠”,由“一”變“多”,需要一大批面向未來的新項目、新的產業集群。轉型路上,七臺河新興接續產業蓬勃興起,風云際會,八面來風
塔吊林立,機聲轟鳴,到處是忙碌的身影。“全面提速,高位推進、快中求好、奮力跨越”,“建設我國北方最具活力的國家級開發區”的字眼,在七臺河經濟開發區高頻率出現。
連續3年快速發展后的七臺河經濟開發區又實現了質的飛躍,今年新上10個產業項目,項目涵蓋了電子、科技、機械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已然成為七臺河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9月13日,七臺河經濟開發區。成程非晶合金開發有限公司工地上一派繁忙景象。公司投資建設的年產2萬噸非晶合金項目、節能減排潤滑油添加劑項目、超級電池項目、大型反光顯示屏項目、4H合金項目,系國家“973”重點攻關項目,總投資達12億元以上,開創了七臺河市引進高科技重大項目的先河。
總經理劉杰說,這5個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預計年總產值可達17億元,年利稅總額達到1.9億元,將對七臺河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市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尹訓河向記者介紹說,2012年新開工的10個產業項目總投資21.5億元,全部達產后將新增工業總產值31億元,稅收2.8億元,就業2100人。
經濟開發區正在向七臺河市接續產業承載區、城市經濟轉型示范區、新型工業化產業園區邁進。
結構性矛盾是資源型城市的主要矛盾,培育壯大接續替代產業,煤與非煤雙輪驅動,促進城市經濟轉型,是七臺河市轉型的核心和根本出路。
經過幾年的扶持和發展,七臺河市著眼自身基礎發展四大產業集群:
擴大特色木制品制造業規模,打造行業航母,扶持成長性好的木制品加工企業盡快做大,形成木制品加工產業集群。
以農業機械和礦山機械為重點,引進國內外農業機械、礦山機械先進生產技術,加快大型農機具和礦山機械等新產品研發,建成東北地區重要的農業機械生產基地和礦山機械制造產業集群。
依托農畜產品資源優勢,做大農畜產品加工及飼料工業,利用域內及周邊農業縣和國營農場的農畜產品資源,引進知名企業來七臺河落戶,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強做大,組建農畜產品加工產業集群。
積極發展碳纖維等新材料,壯大高新技術產業。立足現有資源和企業基礎,重點開發粉煤灰纖維、焦油瀝青碳纖維、鋰離子電池陰極復合材料等,使新材料產業成為非煤替代產業中的生力軍。
風云際會,八面來風。七臺河市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煤與非煤產業比例調整,由依賴煤炭資源為主向多元化產業綜合發展,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上正闊步前行。
來源:黑龍江新聞網-黑龍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