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市牢牢把握科學發展主題,突出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主線,在過去的5年里,完成可持續發展任務,推動經濟和城市轉型,實現了大慶發展史上向經濟強市、宜居城市、現代都市、全面小康城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城市跨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大慶再次瞄準到本世紀中期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的宏偉目標,開啟了新征程。
據省統計局統計,今年上半年,大慶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20.3億元,躍居全省第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304.2億元,占全省的60%;財政收入完成751億元,同比增收171億元;國稅收入實現467.3億元,全國國稅每收入100元就有大慶1.6元。
2008年,大慶新一屆市委順應工業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的大勢,確立了“一二三四五”發展戰略,即完成可持續發展任務,推動經濟和城市轉型,加快科學和諧跨越發展,打牢產業市政人文體制基礎,實現由經濟大市向經濟強市、由生態大市向宜居城市、由礦區城市向現代都市、由總體小康城市向全面小康城市、由發展不夠均衡城市向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城市跨越。五年來大慶千方百計加快資源型城市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
著力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綜合實力躍升全國地級城市第11位。五年間,地區生產總值連續突破2000億元、3000億元,去年達到3740億元、五年翻了一番;油與非油經濟比重由64:36調整為47.2:52.8。去年財政收入實現97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24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04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94億元,分別是2006年的1.8倍、2.9倍、3.6倍和2.8倍。
堅持上項目強企業創品牌,接續產業筑起新優勢,可持續發展能力位列全國資源型城市之首。五年間,原油4000萬噸持續穩產,去年規模以上石化工業增加值是2006年的4.3倍;新建續建單項投資超億元產業項目281個、超百億元項目8個。30萬噸聚丙烯、伊利脫脂奶粉等一批大項目投產,沃爾沃乘用車、新華08資訊中心等牽動力強的龍頭項目落戶,以高新區為代表的16個產業園區快速壯大。規模以上工業等“三上”企業達1207戶,地方工業年均增長40%以上。
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邁出歷史性步伐,成為全國同時擁有全國文明城、國家衛生城、國家環保模范城品牌的七個地級城市之一。五年間,累計完成投資1406億元,實施城建重點項目188個。薩爾圖機場和武警森林直升機場通航,肇源江海聯運港口投用,大廣高速公路等27條快速路全線貫通,新建城鄉道路3041公里、橋梁62座。萬達廣場、公路客運樞紐、城市規劃展示館等項目投用,奧林匹克公園、鐵路西站和東站等項目加速推進。改造老居住區144個,綜合治理湖泡19個,建設垃圾和污水(污泥)處理廠15座,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5%,環境質量綜合指數達90%。改造農村泥草房14.2萬戶、受益人口50萬人,農村住房磚瓦化率達到82.5%。
堅持改革創新,“大慶模式”叫響大江南北。公安警務、醫藥衛生、文化等體制改革,社會管理創新等項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被評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先進地區”。五年間與境外104個城市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合作關系,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92家,去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1500億元,位列全省地級城市首位,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0%,連續7次榮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
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全面實施小康民生,預期2015年早于全國5年實現全面小康。過去5年里,按照大慶市“學有優教、勞有豐酬、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的小康民生目標,城鄉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達95%,在全國率先建立城市“十位一體”、農村“六位一體”綜合救助體系,城市低保標準東北三省城市最高,全民醫保覆蓋城鄉,市區學生享受優質高中教育比例全國領先,醫療衛生合作共建成效顯著,三級醫院領辦社區衛生模式全國推廣,社會安全指數達到97%。創建四級便民服務體系,建設城市應急指揮中心和信訪調處中心。
來源:黑龍江新聞網-黑龍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