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綜合開發 糧食增產的“變形金剛”


    時間:2012-06-20






      “灌水渠成千藕耕”,六月中旬的綏化市北林區正處于農忙時節。在北林區秦家鎮民興村,農民王興江正蹲在自家地頭看護露出水面的油綠莊稼。田里的秧苗已進入返青期,連日的降雨使這里的好多地區內澇,但位于綜合開發試驗區的稻田卻無內澇之憂,缺水有供水渠,水量過大有排水渠,插完秧后稻農就過上了“悠哉”生活。

     “以前用水七八天,現在用水一袋煙。”王興江對綜合開發很有感慨。以前這塊地種玉米,后來為了多收益改水田種稻。剛改那幾年,為水的事兒沒少鬧心,那時渠也不行,明明上游在放水,但戶戶都搶著灌田,加上中間“跑、滲、漏”,好景沒維持幾天。為爭水,低頭不見抬頭見的親戚、朋友反目的事兒常有。自從開展了農業綜合開發,水、電、路一路暢通,解決了大問題。

     “咱北方,插秧前泡地沒供水渠不行。”北林區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負責人站在閘門前,講解著水渠的功用。開閘放水到田間地頭節省了大量時間,而且解決了“跑、滲、漏”問題,既節約了水資源,又緩解了水田泡地用水緊張的局面。與之配套的電和路,經過幾年的努力在北林區的農業綜合開發試驗區全面完成,效益凸顯。“如果把傳統農業比成勤勞肯干的產糧巨人,那么,綜合了農、林、水利、科技多種利器的綜合開發就稱得上是‘變形金剛’,不僅大幅提升了種地的經濟效益,也使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大幅提高。”這位負責人形象地比喻。

     “農業綜合開發率先走在農業發展的前沿,向傳統農業發起了挑戰,堅持田水路林山綜合治理,農業、林業、水利、科技配套組裝,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同步提高。”北林區區委書記李元學這樣說。

     北林區有耕地308萬畝,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近年來,全區糧食產能持續攀升,實現九連增,到2011年糧食總產實現35億斤,被國務院授予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稱號。成績的取得,農業綜合開發功不可沒。

      據北林區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負責人介紹,從1990年松嫩平原首期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啟動到現在,北林區共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104個,累計改造中低產田71.11萬畝,占全區耕地面積的24.43%。修建排水渠系796.62公里,建農機合作社12個,建溫室112棟,大棚8629棟,推廣應用農業先進技術18項。通過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徹底改善了項目區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和生態環境,增強了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項目區累計增產糧食10.64億公斤,增加肉類106萬公斤,增加鮮菜1617.62萬公斤,農民人均收入平均高出非項目區26%。通過綜合治理,項目區經受住了幾次歷史上罕見的旱災、澇災、風災、低溫、寡照等自然災害的考驗,實現了災年農業不減產、農民保增收。

     在綏化市經濟開發區,雨潤大眾肉聯算得上是“重量級”企業。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前身——賽利肉聯廠是一個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扶持的項目。當時,有關部門投入政府間貸款3000多萬元,扶持上馬年屠宰生豬200萬頭、肉牛3萬頭的生產能力。與南京雨潤公司合作重組后,更名為大眾肉聯公司,年創產值10億元。綏化市金龍油脂有限公司、綏化市黑龍米業、綏化市鼎鑫有限公司等9家企業,均是在農業綜合開發的扶持下成功轉制,走出困境,成為地方財政收入的支柱。通過扶持,農業綜合開發打造出一批農業產業化集群,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向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的方向轉變。

     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還加大了對農民合作組織的扶持力度。各類農民合作組織呈現出了蒸蒸日上的發展勢頭,促進了土地集約化經營、規模化生產。北林區新天地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通過農業綜合開發扶持,從創辦之初的100萬元規模,發展到目前總資產達3490萬元,設備總投資3000萬元。北林區永安鎮永興村的大成福水稻農民專業合作社,2008年創立之初,就面臨著資金鏈斷裂舉步維艱的困境。2008年和2011年,農發辦兩次注入資金,使其快速翻身并迅速發展,目前已發展成四個合作社,土地規模經營10500畝、入社農民人均年收入實現6000元。

      來源:黑龍江新聞網-黑龍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