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顆豆價值有望翻百倍 黑龍江大豆如何變“金豆”?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2-04-02





      提高大豆自給率事關糧食安全。擴種大豆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重要內容。


      記者從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今年黑龍江省大豆種植將達到6850萬畝,比2021年增加1000萬畝以上,力爭總產量達到170億斤。積極的扶持政策,讓農民種豆積極性空前高漲,大家更盼望著豐收后能賣個好價。


      “賣好價的關鍵是提高大豆附加值。產業鏈越長,大豆的附加值越高;產業鏈越向高端攀升,產業體系就越強壯,市場競爭力隨之強大,對鄉村振興發展的助力作用也就越明顯。” 東北農業大學教授李楊說。


      大豆產業鏈延伸有多長


      巴彥縣紅光鄉豐裕村今年種植大豆5000畝,預計產量在200萬斤左右。該村的大豆蛋白含量在40%以上,質量沒的說,單從賣豆上說,售價還不算低,但村民也都有小小的遺憾——一種一收一賣,一年就過去了,終究賺的還是小頭兒。 “與深加工產品比起來,原糧價格還是低。” 該村黨總支書記于云波有個振興小村的大豆夢:開個加工廠,把大豆真正的價值都“榨”出來,都留在村里!有了好產業,村民也就不用出去打工了,才能真正實現鄉村振興。


      大豆深加工產業鏈到底能延伸多長?最終會產生多少附加值?帶著這樣的問題,記者走進了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科學研究院(國家大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中心內雙螺桿擠壓機前,3名科研人員或在進料、或在查看參數和產品狀態。超高壓均質機旁,科研人員則在調整蛋白質性質……據悉,該中心承擔了國家和省里多項重點科研攻關項目,如韓天富首席科學家領導下的“十四五”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專項“大宗油料綠色加工及高值化利用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科技助力大豆種植與功能型豆乳粉加工關鍵技術一體化集成創新”等;此外,中心還與省內外知名企業進行深度合作,將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近年來,大豆深加工與副產物高值化已經逐漸趨于系統化與結構化,延伸出來的商品近千種。”李楊同時也是這個研究中心的主任。他介紹,大豆分為傳統和工業兩種加工方式。前者分為發酵和非發酵,主要做成腐乳、醬油、豆腐、腐竹、干豆腐等,目前南方很多鄉村企業實現了產業化生產,既降低生產成本,又能提高產量。


      工業加工方式則是產業鏈延伸的關鍵。榨油后的豆粕要脫溶才可進一步加工,脫溶分為高溫脫溶和低溫脫溶。“高溫使豆粕中蛋白質變性,只能成為飼料。飼料作為產業鏈終端,價格與市場其他飼料價格相差無幾,最好的飼料價格也只比原糧價格高出1.2~1.3倍。”


      低溫脫溶則是關鍵中的“王道”!李楊說,低溫脫溶后蛋白沒有變性,一種可做成濃縮蛋白,主要作為精細飼料,或是添加到食品中作為營養強化劑;另一種則是分離蛋白,功能強、用途廣,是很多食品中不可或缺的添加劑。做到分離蛋白這步,大豆價格能翻10倍;再延伸,可以制成食品類或其他用途的大豆蛋白肽,用途廣泛,衍生產品也隨之增多,此時價格則翻到大豆價格的100倍以上。


      目前產業鏈延伸“卡”在哪兒


      在對黑河市、綏化海倫市等地市調查走訪中,記者了解到,有的企業在我省一些大豆主產區開設工廠,其中不乏知名產品,但目前工業化全豆制品深加工止步于豆粉,且效益較為突出的企業屈指可數。此外,我省榨油企業產生的豆粕,受技術條件限制,只能采用高溫脫溶,所以豆粕只能用作飼料,產生效益不高。


      業內人士表示,低溫脫溶技術在山東等省已經非常成型,但建設分離蛋白廠和濃縮蛋白廠需要投入上億元的資金。由于投資大,又缺少有效融資手段,所以一直沒有企業建廠;產業鏈延伸越長,利潤點越高,產品銷售壓力也越大,正因此需要更加專業的銷售團隊,但我省缺少這類人才。


      黑河市農業農村局產業科科長王恒永表示,目前我省企業龍頭帶動作用不夠顯著,以黑河為例,油脂加工企業雖多,但規模小,布局分散,沒有形成上下游全產業鏈。


      這“題”到底該咋解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黑龍江省正自上而下積極解決這道“題”。


      政策方面,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為農業大省,黑龍江省也積極作出回應,新舉措不斷,其中之一就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打造農產品產業集群;日前更是出臺《黑龍江省推動工業振興若干政策措施》,明確支持綠色有機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產業發展。顯然,發展大豆產業鏈延伸進入黃金期。


      同時,各地市也已經行動起來。海倫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姚宏偉表示,今年將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企業來到本地建廠,助力當地大豆深加工;黑河市除建立農產品加工全產業鏈招商引資機制外,還將做大做強現有產業,如五大連池的種業、嫩江的加工企業等,同時將大豆冰淇淋等產品作為提升附加值的突破口,助力大豆全產業鏈發展。


      如何破解資金難?李楊認為,目前,豆制品分離蛋白產業鏈延伸后的加工中心主要以山東為主,而品牌建設和銷售團隊的“狠角色”在廣東省,作為原料基地,我省可以通過頂層進行設計和溝通,與其他兩地形成區域聯合,“三強聯手”共同制定項目方案,吸引投融資。


      推動數字技術賦能則是提升原糧銷售價格的手段之一。據了解,目前我省因缺少大數據平臺支撐,各地未能清晰地將大豆種植品種分類,銷售主流仍是散戶,沒有形成規模。


      李楊建議,農業農村有關部門應建立大數據庫平臺,將各地大豆種植品種進行歸類,讓購買方在大數據平臺上一目了然地了解各地市大豆種植詳情,最終形成大宗商品,形成合力銷售,以賺取更大利潤。


      轉自:黑龍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