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省綠色食品基地面積、認證數量、生產總量、經濟總量等各項指標均居全國各省之首。但近年來,其他一些省份的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勢頭也較為強勁,綠色食品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保持綠色食品全國龍頭地位,居安思危、再創輝煌已迫在眉睫。
20%對8.9%
“龍江綠”生產大市場小
剛剛結束的中國綠色食品2011廣州博覽會,再次見證了我省有機綠色食品的魅力——展會現場,我省展區人流如織,32家參展企業簽訂各類購銷合同及意向性協議56項,共有8個產品獲得暢銷產品獎;展會期間,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農民日報、廣東衛視等多家媒體主動對我省展區進行宣傳報道。
首次組團進軍”珠三角“市場,廣州綠博會的參展成果令我省參展企業喜出望外,信心大增。然而,拋開單個企業的收獲,站在全國綠色食品大省的角度審視,會發現成績背后蘊含著問題。請看如下兩組數字:
——2011年,我省綠色食品種植面積6430萬畝,占全國的1/4;建成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5100萬畝,占全國的近一半;全年綠色(有機)食品產品產量預計達到910萬噸,占全國的1/5。
——本屆綠博會上,我省展團共簽訂各類合同及意向性協議56項,金額3.12億元,分別占全國的3.8%和8.9%。
以全國1/4的種植面積、1/5的生產總量,獲取到全國3.8%的簽約項目和8.9%的簽約金額。兩組數字的巨大反差,清晰地告訴人們:“龍江綠”生產大、市場小。
品牌寥寥
“龍江綠”花多果少負眾望
“市場非常好,產品很受歡迎。”從2011年的廣州綠博會到成都農交會,以及之前的北京、上海、濟南、鄭州,幾乎每一個在省外舉辦的專業農產品交易會或綠色食品博覽會上,記者聽到我省參展企業感慨最多的就是這句話。既是如此,為什么口碑極佳的“龍江綠”還身陷“銷售門”,難成大氣候呢?下一句話,似乎能給出答案——“但宣傳力度不夠,許多人是走進展會才了解到黑龍江的綠色食品的。”
省農墾總局一位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深有感觸地說,世界品牌大會評定“北大荒”品牌價值超過200億元,但實踐卻告訴我們,品牌價值不等于市場和老百姓的認知度,兩者之間可能還反差很大。雖然幾乎每個人都充分相信黑龍江的生態環境好,無污染,一年一季,出產的農作物品質和營養價值都很高,但多數僅停留在概念上,而非具體的品牌,具體的產品。這讓記者回想起10月份在成都采訪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時的見聞。
“這個市場最大的困惑是拿著錢找不到好的真的東西!”和我省神頂峰黑蜂產品有限公司成功簽約蜂產品銷售代理的成都一家食品經銷企業老總林志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現在市場上的蜂產品很多,質量良莠不齊,我們公司只想做最好的。為了尋找好的產品,我們費勁周折,最后是在網上像大海撈針一樣找到了神頂峰,這個中國惟一在國際上獲獎的蜂產品。當我們和企業聯系上時,那個高興勁就別提了!”
“我們黑龍江人太不注重做市場了,很多企業光圖早見利,不愿踏踏實實做品牌、做市場,還有的企業規模太小,實力不足,做市場有心無力,結果把我省特有的好東西都賣瞎了!”
入行食品經銷3年多的哈爾濱一家糧油有限公司總經理尚穎言語中充滿焦慮。
從2000年“打綠色牌,走特色路”開始,全省綠色(有機)食品加工企業發展到520家。也創出了“北大荒”、“完達山”、“五常大米”等一些中國馳名商標及中國名牌。那么,眾多的黑龍江綠色食品都賣到哪去了呢?
在廣州,不止一人向記者透露,南方企業買我們的農產品回去換上自己的品牌包裝就賣高價——大米、木耳、甚至我省近年來新崛起的藍莓產品,都在“包裝”之列。
“他們連自己的庫房都沒有,就在貨場把我們的大米以每公斤4.06元的價格買下來,現場裝進自己的包裝袋中,然后以每公斤5.6元的價格往外批,這么一過手,一斤干掙七八角錢!可我們,從黑龍江到廣東,這么老遠地把米運過來,一斤就掙幾分錢!我們簡直成了人家的搬運工了!”雙鴨山市九宏米業的負責人孫漢武至今還氣憤不已。正是這樣的經歷,讓他做了一個決定,在廣州成立辦事處,自己做市場。
優質兌優價
“龍江綠”發力處在市場
令人欣慰的是,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和孫漢武有同樣共識。在廣州新源糧油副食品批發市場經營10多年黑龍江地產食品的馬永平,近兩年開始涉足綠色食品市場,雖然現在經銷的產品只有大米、雜糧等幾種,而且經常被壓貨款,但他依然堅持。老馬已經敏銳地感覺到未來市場的廣大了。他說,“現在人們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和健康養生,老百姓對綠色食品不 1508李藝陽 08:43:34 認,主要還是不了解,對它的質量還有疑惑,將來隨著宣傳,肯定都要買綠色安全的食品。”
記者從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了解到,在每年國家舉辦的農交會、綠博會等有機綠色食品最高規格的展會上,我省參展企業的格局已悄然變化——過去以生產加工型企業為主,從事營銷的企業很少,如今,專門打品牌、做營銷的企業越來越多。首次亮相廣州綠博會的黑龍江紅日升食品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董事長譚巍告訴記者,公司從2004年開始做上海市場。多年的市場拼殺,讓他感受頗多,“走出去會發現外面的市場很大,很需要我們的好東西,但我們的企業,真正走出去的太少了,做市場的功夫太不夠了。”
大興安嶺超越藍莓食品有限公司的一位負責人對記者說, 3月份公司在廣州設立辦事處成立了銷售公司,剛開始月銷售額只有1萬元,但從第二個月就開始快速增長,目前僅廣州市場月銷售額就突破30萬元。“對我們來說,收獲的不僅僅是銷售收入,而是對市場和未來的信心。實踐中我們也有深深的憂慮,就是我省的綠色食品非常好,但我們很多企業卻沒有打好銷售這張牌,缺乏統一的宣傳與規范,各自為戰,爭相壓價,甚至詆毀對手,根本沒有樹立起‘龍江綠’的權威和整體形象。”
來源:黑龍江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