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修訂《黑龍江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3月1日施行,權威解讀來了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3-03





      《黑龍江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已由黑龍江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九次會議于2022年12月22日修訂通過,自2023年3月1日起施行。


      修訂《黑龍江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對于與上位法相銜接,貫徹落實國家以及省委的相關決策部署,進一步強化優化營商環境制度保障,破解營商環境建設中的難點、痛點、堵點問題,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助力“六個龍江”建設,推進龍江高質量發展,都具有重大而現實的意義。


      那么,《條例》修訂內容有哪些亮點?省營商環境建設監督局政策法規處進行了解讀。


      亮點一:領導干部包聯企業


      《條例》從明確包聯主體、建立工作制度、健全工作機制、構建政企溝通平臺、解決實際問題、健全督導機制等方面,補充了相關規定。


      包聯主體,規定省、市(地)、縣(市、區)、鄉鎮(街道)各級領導班子成員應當包聯企業(項目);工作制度,規定建立健全問題訴求直達、臺賬管理、轉辦協調、難題會辦、定期調研、溝通反饋、總結報告等工作制度;工作機制,規定建立健全包聯工作機制,推進領導班子成員包聯全覆蓋、企業(項目)包聯全覆蓋、征詢問題意見建議全覆蓋;政企溝通平臺,規定構建常態化政企溝通平臺,健全高效服務企業的“快速通道”和有效解決問題的“綠色通道”;解決實際問題,規定建立省市縣協調聯動的難題會辦機制,解決企業普遍關注的問題;考核督導機制,規定健全省市縣協同的考核督導機制,考核督導下一級包聯工作。


      亮點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條例》在歷史遺留問題的含義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工作原則、主體責任、工作機制、工作程序、適用法律原則、解決問題方式、容錯免責等方面作出規定,為切實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提供法律依據。


      一是遵循原則。規定按照有利于市場主體生產經營、有利于營商環境改善、有利于社會穩定、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原則,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二是具體含義。本條例所稱歷史遺留問題,是指2019年3月1日以前發生的,由于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機構和有關部門行政不規范,在項目建設、土地使用、財政政策兌現等方面一直未得到有效解決的問題。


      三是責任主體。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承擔處理歷史遺留問題的主體責任,并且要求成立工作專班,分類制定工作方案。


      四是工作機制。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應當建立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分類施策的工作機制。


      五是工作程序。按照組建工作專班,提出綜合性初步工作方案、專家論證、政府常務會議集體決策、報送備案的程序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六是協商一致。要求主動與市場主體協商,達成一致意見后簽訂書面協議。


      七是適用法律政策原則。解決歷史遺留問題采取依法依規和從舊兼從優原則,原則上按照遺留問題發生時的法律法規規章、政策處理,但按照現時法律法規規章、政策處理更有利于市場主體和問題有效解決的,按照現時法律法規規章、政策處理。


      八是解決方式。針對比較集中的財政支出政策承諾、土地政策、用地手續、不動產登記等方面問題,分別規定了兌現財政政策、補償損失、補辦手續等方式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九是容錯免責。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本條例有關規定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不予追究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機構和有關部門主要領導、主管領導、相關責任人員責任。


      十是工作期限。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相關規定的有效期為三年,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機構和有關部門應當在期限內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亮點三:振興發展民營經濟


      在提供人力資源供給、全面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豐富構建親清政商關系方式、遵守全省政商交往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提供司法保障、依法保障市場主體勝訴權益、建立對市場主體“無事不擾”制度等方面作出了規定。


      一是提供人力資源供給。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相關部門應當牽頭建立人力資源供需會商機制,推動高等院校、職業學院以及各類職業技能培訓機構與有用人需求的市場主體合作,將市場主體的培訓需求嵌入院校教學計劃。


      二是全面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規定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之外的行業和領域,各類市場主體均可平等進入。


      三是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在“親”的方面,補充了政商溝通的渠道和方式;在“清”的方面,要求遵守全省政商交往正面清單、負面清單和住宿、交通、就餐等公務管理有關規定,并且不得接受饋贈。


      四是提供司法保障。規定公安機關對侵害市場主體合法權益的案件應當依法及時審查立案,建立快偵快辦、掛牌督辦等工作機制,為市場主體追贓挽損;依法決定不予立案的,應當出具不予立案通知書,并列明不予立案理由。


      五是依法保障市場主體勝訴權益。規定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案件實際情況,依法運用各類強制執行措施,保障市場主體勝訴權益;相關執行部門未窮盡調查手段,不得以無財產可供執行為由終止執行程序。


      六是建立對市場主體“無事不擾”制度。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可以結合市場主體信用風險分級分類評價結果制定抽查計劃,對于信用風險低的市場主體,可以降低抽查比例和頻次。


      亮點四:打造高水平開放環境


      《條例》在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措施、提供相關服務、保護外國投資者和外商投資企業合法權益等方面作出了相應規定。


      規定了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責任主體是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定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在法定權限內制定相關政策措施,促進外商投資,提高外商投資的便利化程度;規定了支持市場主體發展對外貿易,參與境外投資、科技合作等活動,并要求建立健全涉外經貿糾紛預防和解決機制,強化對外部經濟風險的識別、預警和處置,保護涉外經貿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規定了由省商務主管部門牽頭,會同有關部門單位,為市場主體開展對外貿易、境外投資等活動提供服務;規定了口岸所在地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協調海關、邊檢等單位建立出入境信息共享、聯檢聯查工作機制,提高口岸通關效率。


      亮點五:強化營商環境評價考核


      《條例》對提高政務服務意識、強化營商環境評價考核、優化政務服務便民熱線,作出了相應規定。


      一是提升服務意識。從“有求必應、無事不擾”修改為“有需必應、無事不擾”,一字之差,目的在于強化政務服務的主動性和針對性,準確掌握市場主體需求并及時予以回應,服務工作不越位、不干擾市場主體正常生產經營,當好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的服務員。


      二是強化營商環境評價、考核。關于營商環境評價,規定省人民政府應當制定和完善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組織對設區的市(地)、各類園區,按年度分別開展營商環境評價并排序。關于營商環境考核,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營商環境考核制度。關于營商環境評價、考核結果的運用,要求根據營商環境評價、考核結果,及時調整優化營商環境的政策措施。營商環境評價、考核結果作為設區的市(地)、縣(市、區)人民政府(行政公署)及其派出機構和有關部門的綜合評價依據,作為評價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重要依據;對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


      三是優化政務服務便民熱線。明確了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受理范圍,規定了二十四小時暢通、人工接聽和答復處理、交辦轉辦等工作要求。對于交辦轉辦事項,要求承辦單位應當按照規定時限辦結,并將辦理結果反饋當事人和政務服務便民熱線。(記者 曲靜)


      轉自:黑龍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