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在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提出“加強黑土地保護和坡耕地綜合治理。”其中,侵蝕溝治理是完成這項任務的重要舉措。
18日,記者走進村屯,看他們如何治理侵蝕溝,讓黑土地更肥沃。
種樹砌石一橫一豎治理侵蝕溝
隨著冰雪消融,被白雪覆蓋的耕地顯露出久違的黑色。記者跟隨村主任丁波來到哈爾濱市賓縣共和村侵蝕溝治理現場。
“侵蝕溝‘威力’很大。”丁波說,“過去一到下雨天,黑土就順著侵蝕溝被雨水沖走了,溝邊的耕地越變越少,給大機械種地增加了難度。”而如今,一排排石籠谷坊和一列列樹木猶如縫合傷口的針線,共和村侵蝕溝問題得到了有效緩解。
記者注意到,在侵蝕溝里每隔一段距離就會出現石頭堆砌的石籠谷坊,溝兩邊還有栽種的榆樹。丁波解釋說,這是縣水務局在村里開展的侵蝕溝治理工程,這些措施有效阻止了侵蝕溝繼續向兩旁的耕地擴張。
賓縣水務局局長王長巖介紹,通過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聯合防護的方式,對侵蝕溝進行整體治理。其中,工程措施是在溝道中建造的石籠谷坊,在雨水沖刷時可以將溝道內的泥土攔截,防止黑土流失。植物措施是在侵蝕溝的兩側栽種適宜生長的樹木,隨著樹木生長可以起到固定溝坡,防止溝壑侵蝕發展。
2022年,賓縣縣委縣政府投入資金1.6億元,治理侵蝕溝976條,占哈爾濱市治理侵蝕溝總任務的44%。“目前,侵蝕溝治理區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有效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確保了全縣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王長巖說。
“十子登科法”探索新路徑
柳樁橫向成排,柳條編織成籬。在齊齊哈爾市拜泉縣戰斗村,一排排柳樁栽入侵蝕溝,沿著侵蝕溝望去,用柳條制作的柳編谷坊鋪在溝里,逐漸往遠處延伸……戰斗村黨支部副書記趙金嶺介紹:“我們村侵蝕溝治理采用的是柳編跌水模式,經過治理侵蝕溝不再發展了,非常有效果。”
拜泉縣水務局工作人員介紹,戰斗村侵蝕溝治理用到的柳編谷坊就像雨衣,下雨時可以有效地將雨水與土地隔離開來,防止黑土被沖刷帶走。同時,柳條在侵蝕溝生長成灌木叢后,增強了溝道土體抗沖刷能力。
拜泉縣地形以淺山區、低丘陵為主,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拜泉縣因植被數量減少而造成的水土流失非常嚴重,形成一條條侵蝕溝,有的溝與溝甚至連成一片。
多年來,拜泉縣的水土流失治理經歷了初期調整壟向、中期興修“三田”、近期小流域綜合治理和現在綜合立體開發四個階段,探索出符合實際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新路徑——運用“山頂栽松戴帽子、梯田埂種苕條扎帶子、退耕種草鋪毯子、溝里養魚修池子、壩內蓄水養鴨子、壩外開發種稻子、甕地栽樹結果子、平原林網織格子、主體開發辦場子、綜合經營抓票子”的“十子登科法”,從山頂到溝底配置了生物、工程、農業相結合的技術措施,形成丘陵漫崗黑土侵蝕區防治水土流失的立體治理模式。截至目前,拜泉縣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25.96平方公里。
分好“責任田”織牢“治理網”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對于黑土地侵蝕溝治理,從國家到省級層面出臺了多項方案政策。2022年8月1日,我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保護黑土地資源,穩步恢復提升黑土地基礎地力,促進資源可持續利用。2022年,黑龍江省總河湖長第6號令簽發,要求各地認真貫徹落實《黑龍江省侵蝕溝治理專項行動方案》充分發揮河湖長制作用,推進黑土耕地侵蝕溝綜合治理,2023年,在全省水利工作會議上,提出我省要加力推進侵蝕溝治理,繼續落實省總河湖長6號令,力爭今年完成侵蝕溝治理至少4100條。
黑龍江省水利廳一級調研員馬力表示,侵蝕溝治理各項方案政策的出臺,為各地開展侵蝕溝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相關市縣通過成立推進組、工作專班,明確各方職責,合力推進侵蝕溝治理。
分好“責任田”、織牢“治理網”,全省侵蝕溝治理進展迅速。2022年我省通過中央水利發展資金、省級補助資金和地方政府一般債券等多渠道投入,全省共落實專項資金22億元,治理侵蝕溝9000條。
馬力介紹,我省將認真總結侵蝕溝治理的新方法、新方式,科學治理水土流失,推動形成黑土地“在利用中保護、以保護促利用”的可持續發展格局,提升糧食產能,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基礎。
如今,一個個新方法、新模式,一項項新機制、新技術,正在穩步助力我省黑土地的地力提升,一體化推進侵蝕溝治理和黑土地保護利用的理念也正在這片黑土地上生根發芽。(記者 吳玉璽)
轉自:黑龍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