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檢修已進入尾聲,能夠保證黑龍江水在春耕生產階段穩定流向稻田,確保水稻整個生長階段的水源供給……”連日來,在北大荒農業股份二九〇分公司,灌區全面檢修進入尾聲、智慧農渠設備試運轉完成、數字大棚輸水設備落成……一場科技“用水”的技術變革正悄然“興起”,傳統的地下水灌田正全面被地表水替代,越來越多的稻田“喝飽”了黑龍江水,綠色農業、數字農業共同描繪出現代化大農業的春耕畫卷。
“龍江碧水奔流進,孕育萬頃稻花香”。2017年建成的灌區工程是北大荒農業股份二九〇分公司引江水灌溉,深化推進落實地表水替代地下水的一項重要保障。灌區工程各引、干、分支渠、排水溝道共計44條,全長233.87千米,裝機7臺共計6300KW,常態下可實現32.84立方米/秒的引水量,能滿足33萬畝水田灌溉需求。
“我們灌區內部配備有數字控制設備,通過電腦操作,就能實現對黑龍江水量的精準控制。”現場工作人員介紹,由于地處緯度高,夏天和冬天溫差極大,對相關設備帶來很大考驗,此次檢修保證了設備運行的穩定性,確保水稻整個生長階段的水源供給,推進水源替代與節本增效目標的實現。
灌區內設備可結合區域內不同地區的水稻灌溉需水量,以自動化輔助人工操作的方式,微調46座分水閘流量及12座節制閘開合,使黑龍江水更科學有序地流向大田。江水灌溉相較于地下水,還具有上水速度快、水資源可持續的優勢。
同時,江水中富含微量元素、有機質,可提高土壤肥力,減少肥料投入,更好促進水稻根系生長發育。水溫方面,引江水灌溉相較于傳統電井取水高9~12℃,不需要曬水增溫就可提供水稻生長所需要的有效積溫,更有利于水稻生長。
為更好發揮江水灌溉優勢、確保轄區內水稻生長不僅“喝得飽”更要“喝得好”,分公司結合地區實際,依托灌區工程四通八達、覆蓋廣泛基礎,建立智慧農渠示范區,用“基站采+電腦算”實現了水田補水與放水的全程自動化,讓智慧化設備彌補傳統人工巡田存在的“效率差、執行難”弊端,用可視化數據采樣與聯網大數據分析,打破專業巡田技術人員短缺的現狀,在大田中豎起“智慧”眼。
“智慧化設備的配套,是我們更好實現地表水替代地下水工作的一項重要舉措。通過輸水端智能化江水引入、終端自動化微調控水,使水稻種植階段所需人工量減少,水資源利用效率提升。隨著更多的智慧化技術與設備的引入與使用,我們的種植戶在農業生產工作中將更加輕松自如。”農業生產部負責人說。
接下來,北大荒農業股份二九〇分公司將用更多扎實的舉措推進實現地表水全面替代地下水。利用科技引入、技術普及與地理位置優勢的有機融合,描繪現代農業科技“用水”的新篇章,助力農業生產高效、可持續發展,答好“綠色農業”這份長遠發展“試卷”。
轉自:黑龍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