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五常:251.1萬畝水稻播種育苗全部完成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4-17





      春意濃,萬物生。目前,五常市251.1萬畝水稻播種育苗全部完成。走進一棟棟育秧大棚,嫩綠的秧苗茁壯生長,孕育著豐收的“好苗頭”。


      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五常市動員農戶早育苗、早整地、早播種,提高五常大米種植安全和產品質量,擴大綠色有機稻米種植面積。3月中下旬開始,稻農們各顯其能,提早育苗,為適時插秧和水稻豐收打好基礎。4月中旬,秧苗進入旺盛生長期,一派春耕生產新氣象。


      查看秧苗長勢


      科技“搶”春壯苗管護忙


      走進五常市豐年水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育秧大棚,兩寸多高的稻苗“身姿”挺拔,長勢正旺,滿棚綠意盎然。


      合作社理事長楊雷告訴記者,他們已連續10年種植有機水稻,合作社70多戶社員統一模式,進行超早播種、精量播種,手工栽培、精心管護,棚室里育出的秧苗顆顆都是壯苗,不僅抗病抗蟲能力強,還連年豐產豐收,種出的有機稻米深受江浙滬及北京訂制用戶青睞。


      “3月14日開始浸種,3月21日進行精量播種,4月1日苗就出齊了,現在是4月中旬,稻苗已經分出三片葉了。”楊雷興奮地說,精量播種就是在育秧盤的每個小孔內只播種五六粒稻種,為秧苗生長留足空間,促進其根系發達;5月初帶蘗插秧,那時秧齡達到了40天,插秧后不用緩苗,能比常規育苗搶出一周多的生長期。


      楊雷一邊查看棚室里的溫度計,一邊對記者說,每天都要多次查看秧苗長勢,觀察棚室內的溫濕度,避免過熱或過冷帶來傷害。分葉后的秧苗,還需要及時補充養分,悉心照料。


      豐年水稻種植合作社是全國農村創業園(基地),也是黑龍江省農民創業示范(實習)基地。合作社有70多戶社員,綠色水稻種植面積達2000多畝,其中有機水稻170多畝。身為五常市水稻協會秘書長,楊雷每年在產前都要對農戶進行技術培訓,育苗后每天到各家幫助查看苗情,進行技術指導,合作社品種向優、品質向好的優質稻米遠近聞名。


      記者了解到,年初開始,五常市科學精準研判春耕生產形勢,動員指導農民適時早育苗、早整地、早播種。種子、化肥、農藥農膜等春耕生產物資快速下擺,搶先完成水稻育苗。人勤春光好,一個個育秧大棚里,秧苗管護正當時。


      深耕整地


      推廣綠色有機種植深翻整地待插秧


      春光正好,育苗整地兩不誤。記者在五常市背陰河鎮關家村對劉家屯看到,百納水稻種植合作社種植大戶王金奎正指揮大農機進行深翻整地,待5月初大面積插秧。


      “今年合作社新流轉3000畝土地,需要在插秧前進行深翻,種植有機稻米。”王金奎說,百納水稻種植合作社有多年有機水稻種植經驗,種植面積超過5000畝,堅持黑土深翻30厘米進行秸稈還田,不施用化肥農藥和除草劑,種出的有機水稻籽粒飽滿,品質上乘,出米率高。新流轉的3000畝地將沿用有機種植方式,通過三年轉換期,達到有機認證標準。


      全流程進行有機標準種植,王金奎今年投資11萬元購買經過合理配比的有機質土,進行覆土育苗。“新流轉的土地沒有播種用的草炭土,購買配比后的有機質土,雖然增加了投入,但能保證源頭育種綠色無污染。”王金奎說。


      五常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植保站站長李艷君告訴記者,五常市稻農把稻米當做“商品”去種植,更多的從種植標準化和稻米品質上獲得效益,也助推五常大米品牌價值的不斷提升。


      據了解,今年五常市以生態優勢為依托,推進黑土耕地保護,發展綠色生態循環農業,綠色有機稻米種植面積持續擴大。


      “五常‘稻花香’生長期長,適時早播,搶出積溫和生長期,才能為秋后增產增收打好基礎。”五常市農業農村局生產股股長張鳴禹說,春節過后他們就指導農民早清雪、早扣棚、秸稈早離田,搶積溫爭主動,高標準推進春耕生產。


      備春耕期間,五常市通過鄉鎮農機站長工作群和24個鄉鎮的村屯科技微信群進行科技培訓,完成農業科技、備春耕生產及種植結構調整指導;嚴格凈化種子市場,引導農民選購良種,讓五常大米品牌成為優質稻米標志;嚴格市場監管,確保供應充足、價格穩定、質量可靠,讓農民用上放心農資。


      為全力提升農業生產標準化水平,五常市推廣應用功能性有機肥、自控緩釋肥和配方施肥技術,推廣水稻智能浸種催芽、缽育擺栽、寬窄行插秧、定量節水灌溉、綠色防控等技術,做精質量農業。


      據悉,今年五常市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將增加20萬畝,有機水稻種植面積達到100萬畝。以標準化生產為基礎,五常市將在杜家鎮半截河子村水稻基地建設10000畝農產品生產標準化示范基地,不斷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通訊員:張劼;記者:韓波)


      轉自:龍頭新聞·黑龍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