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車輛基地,是地鐵車輛停放、檢查、整備、運用和修理的地方,又被稱為地鐵的“4S店”。今年,哈爾濱地鐵即將多一個“新家”——哈爾濱地鐵3號線安通街車輛基地。該基地占地面積達31.6萬平方米,相當于45個足球場大,這也是東北三省規模最大的全地下地鐵車輛基地。目前,該車輛基地工程施工已接近尾聲,預計年內投入使用,屆時這里將具備停放和維修54列地鐵車輛的能力。
10日,記者在哈爾濱地鐵3號線安通街車輛基地看到,工人們正在打磨地面,現場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象,基地內的停車列檢庫、洗車鏇輪庫、工程車庫及綜合維修中心已全部建成,目前正在緊鑼密鼓地收尾施工。“地鐵車輛基地通俗來講就是地鐵的停車場、檢修站和清洗站,是地鐵車輛休息的地方。”中交二公局鐵路建設有限公司哈爾濱地鐵機電2標項目經理秦浩告訴記者,目前,地鐵車輛段“五大功能”庫中的停車庫、洗車鏇輪庫、工程車庫已全部建設完成,運用組合庫施工完成98%,檢修庫完成85%。
值得一提的是,安通街車輛基地不僅僅服務于市域軌道交通,未來還將對車輛基地上面進行“上蓋開發”,高效集約利用土地資源。“由于地勢原因,安通街車輛基地全部建在地下,地上則用于住宅和商業開發,既節約土地,又優化了城市空間布局。”哈爾濱地鐵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意味著,蓋體之下,是密密麻麻的軌道和車輛,是城市軌道交通的“大本營”,蓋體之上,則是體量龐大的現代都市社區。
記者走訪中了解到,哈爾濱地鐵安通街車輛基地承擔著地鐵3號線車輛的停放、運用、檢查、整備、救援、設備維修、材料供應以及人員技術培訓等功能,共有23棟單體建筑,總占地面積約31.6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7.8萬平方米,建設完成后,具備停放和維修54列地鐵車輛的能力。同時,這里還建有地下地鐵車輛試車線,用來在地鐵檢修過后進行試跑磨合,將成為我國最長的地下試車線。
隨著乘客對軌道交通出行服務的要求不斷提高,為破解傳統運維被動接報、維修周期長等瓶頸和難題,安通街車輛基地的車輛智能運維平臺采用了可視化智能運維系統,有效地提高了檢修效率、精度,更有利地保障了列車運營的安全性。
在安通街車輛基地運維中心記者看到,智慧運維系統的大屏幕上可顯示各類運維數據,“為實時準確、全面地檢測車輛運行情況,安通街車輛基地的車輛智能運維平臺采用了可視化智能運維系統,可將車輛運行的狀態數據、故障數據等運行信息通過無線方式及時傳遞到地面數據服務中心的數據庫中,并提供實時數據遠程監控以及本地非實時運行數據下載,從而為列車運行提供遠程專家技術支持和遠程故障診斷,以便對車輛出現的突發狀況及時進行處理。”哈爾濱地鐵調度指揮中心廠段技術管理裴立偉告訴記者。
裴立偉說,智能運維平臺功能覆蓋面廣、檢測數據準確,可實時顯示車輛位置信息,狀態監控界面可任選一列車對其車輛位置、駕駛端駕駛模式、行駛方向、車速及子系統設備狀態進行監控查看,對故障提供處理建議。
安通街地形東高西低落差較大,地表結構復雜,地下黏土和地表水多,這給車輛基地的施工帶來了不小難度。為此,在施工過程中施工單位通過應用臺階分層法、BIM技術等新型工法,攻克多個施工難題。
“面對試車線基坑深、坡度大、作業面小等施工難點,施工部門采用臺階分層法,把大坡度分割成若干個兩米高臺階進行施工,最深處需分8個臺階面作業。”哈爾濱地鐵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安通街車輛基地廠房建筑結構和頂棚物業開發建筑結構是同步設計規劃的,形成的一體化建筑模型最深處可達37米。這樣的梁體結構將更結實,達到抗壓、抗沉降、抗震的效果。
車輛基地涉及建筑、結構、供電、通信、裝修、軌道等十余個專業,在施工中為避免交叉作業引起的管線碰撞、重復作業及人身安全等問題,哈爾濱地鐵集團組織施工單位,通過BIM模型的準確性和可視化特征,整體考慮而不限于局部,充分運用綜合支吊架的安裝空間和資源對綜合管線進行科學、系統的優化,做到BIM方案與實際施工方案的一致性,有效提升了多方溝通協調效率,縮短了施工工期,降低了建設成本,為施工安全、進度及質量再續一力。
“通過BIM技術的應用,在車輛基地運用庫機電管線安裝施工過程中,提前在模型中對風管、綜合支吊架、鋼結構等進行預制化模型制作,將制作圖紙導出并提交給預制化廠家生產加工,現場只進行拼裝作業。”哈爾濱地鐵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工法在精準計劃、精確施工、提升效益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確保設計和安裝的準確性、降低損耗,節約了工程造價,既提高了項目的建造品質,又為項目節約了大量的資源,也為后續日常維修、管理提供了基礎保證。
轉自:龍頭新聞·黑龍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