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江傳喜訊,錢塘江上來。近日,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五常水稻研究所)選育的“松粳28”“松粳60”水稻品種斬獲第四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粳稻)金獎,標志著我省在優良食味、耐鹽堿水稻品種創新上取得突破。
該活動由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指導,全國農技中心、國家水稻育種聯合攻關組在浙江杭州舉辦。經過專家組嚴格評選和專業品鑒,“松粳28”“松粳60”兩個優良食味水稻新品種從各省選送的115個優質稻品種脫穎而出。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松粳28”繼2018年首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評選后,第二次“摘金”。作為育成者,生物技術研究所(五常水稻研究所)閆平研究員介紹,“松粳28”是其團隊培育的國標一級米品種,本次鑒評獲得90分的食味評分,憑借獨特品質、良好口感征服了評委。
“松粳60”是閆平團隊繼“松粳28”之后培育的又一優質水稻新品種,具有品質優、外觀和食味品質好、抗病、抗倒、耐鹽堿等特點。在黑龍江省南部優質稻區和西部鹽堿稻區水稻生產中優勢明顯,有效地改善區域優質品種數量不足、耐鹽堿性不強、品質不佳的局面。
2022年,“松粳60”在肇東市五里明鎮東升村PH值8.7的蘇打鹽堿地進行了現場實收測產,測產結果為516.8kg/畝;在五常市民意鄉中發村進行了現場實收測產,測產結果為671.2kg/畝。
“此次獲得粳米組金獎,標志著我省在優良食味、耐鹽堿水稻品種創新上再次取得重大突破,對提升我省稻米品質、優化水稻種植結構有深遠影響。”“摘金”之后,“松粳”系列的旅程遠沒有結束。不久前,泰來縣大興鎮東方紅村組織實施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松粳28”成為該地打造東方紅牌大米的選育品種,生物技術研究所與該縣簽訂項目合作協議,助推稻米全產業鏈發展。
面向農業生產重大需求的科學研究擁有永不枯竭的生命力。省農科院通過開展一系列沉浸式、深化體驗式、注重解剖式調研,力求使調研過程成為理論學習向實踐運用轉化的過程,成為轉變作風、增進同群眾感情的過程,成為提高履職本領、增強責任擔當的過程,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走深走實。
轉自:龍頭新聞·黑龍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